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縣獨有一種傳統(tǒng)民間燈舞,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前后),興盛于清末至中華民國期間,至今已180多年。新中國誕生后,很快得到普及與發(fā)展,文革期間又幾近滅亡。1984年以后,經(jīng)過隆化縣文化部門挖掘、整理、提高逐漸成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
隆化滿族八大怪是一種民間道具燈舞。它是八種淡水動物造型所組成。八怪有:龜(王八)、鲇魚、螃蟹、青蛙、蝦米、蝸牛、鯉魚(女)、蚌(女)。因道具特殊,動作怪異,因此而得《八大怪》之名。民間用這種表演形式主要是為了豐富祭祀、祈福、慶典等活動。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火神廟盛會和各種時令廟會大典《八大怪》都會一展風姿。人們不但用他們來祈禱風調雨順,還用于進行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等活動。
八大怪的表演及套路也有其特殊性。表演者將做好的怪型背在身上,伴著鑼鼓點的節(jié)奏型隨人而舞動。主要以:二龍出水、剪子鼓、串黃瓜架、套葫蘆、龍擺舞、編拍子、王八旋窩、蚌大翻轉、魚跳龍門、王八戲蚌等隊形和絕活進行表演。因八大怪造形獨特逼真,表演恢諧活潑,場面壯觀,氣勢恢宏,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并在各地眾多的花會檔目中獨樹一幟。
道具更具有特色,首先用竹片扎成動物模型,模型均在1.5米左右大小,然后在用紙裱糊、彩畫。造型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如夜晚表演,在道具造型里放上蠟燭,更是活靈活現(xiàn),燈舞結合,非常壯觀。
2005年縣文化館又把八大怪做為民間舞蹈搬上舞臺,對道具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用紙裱糊改用彩綢裱糊,再配以彩繪和各種顏色的亮片,使其造型更加靚麗,色彩更加鮮艷,表演者在表演時,身背道具戲曲彩裝裝束,采用本型獨特的行進舞步,手持各類兵器,在潮水般的鑼鼓聲中起舞,并隨著節(jié)奏逐漸加快而進入表演0。
八大怪曾在1991年參加河北省第三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開幕式大型團體操的文藝表演。受到國家體委、民委、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廳等領導的贊譽,并給予高度評價。還多次參加了承德市調演和省展演。均獲大獎。2007年被承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