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縣獨有一種傳統(tǒng)民間燈舞,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前后),興盛于清末至中華民國期間,至今已180多年。新中國誕生后,很快得到普及與發(fā)展,文革期間又幾近滅亡。1984年以后,經過隆化縣文化部門挖掘、整理、提高逐漸成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隆化滿族八大怪是一種民間道具燈舞。它是八種淡水動物造型所組成。八怪有:龜(王八)、鲇魚、螃蟹、青蛙、蝦米、蝸牛、鯉魚(女)、蚌(女)。因道具……[詳細] |
![]() | 隆化中幡是隆化縣流傳的民間雜耍,形成于明朝末期清朝初期,興盛于清末至中華民國期間,至今已有400余年。新中國誕生后,很快得到普及發(fā)展。文革期間又幾近滅亡。1984年以后經過縣文化部門挖掘整理、提高,逐漸形成隆化文化品牌。隆化中幡的表演主要是以道具造型,展示演員表現(xiàn)技巧和體能巧妙結合的一種雜耍形式。民間用這種形式主要是為了祈福、慶典活動。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九“觀音寺”廟會和各種廟會都會……[詳細] |
![]() | 隆化縣“霸王鞭”發(fā)源地,位于隆化縣城東北章吉營滿族鄉(xiāng)章吉營村。離縣城30公里,總面積159平方公里,總人口16536人,章吉營鄉(xiāng)章吉營村交通發(fā)達,山川秀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又是滿族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方。隆化縣“霸王鞭”別名“地落子”是流傳民間比較廣泛的一檔花會。形成于清道光年間,興盛于清代至中華民國。據(jù)考證章吉營村的“地落子”是鄒、武兩姓祖?zhèn)鲿䴔n,鄒家表演的叫“大落子”,武家表演的叫“……[詳細] |
![]() | 黃河九曲燈是隆化城鄉(xiāng)在正月十五期間舉辦的大型燈會,是由古戰(zhàn)場中的黃河九曲陣演變而來。傳說趙公明妹妹姬宵、碧宵、瓊宵為破敵擺過此陣。燈陣中有365盞燈,即是陣中365名帶兵頭目,每個頭目帶兵3名,全陣共1095名兵丁守陣,中心(天燈)指揮官用紅綠旗指揮,變化陣勢,使敵方陷入陣中,迷若瀚海,手足無措,后被民間藝人演變?yōu)辄S河九曲燈會。黃河燈的架子用竹木、秫秸和向日葵桿編扎,高5尺,九個曲陣連成正方形,橫……[詳細] |
![]() | “隆化滿族二貴摔跤”是流傳于河北省隆化縣城鄉(xiāng)的一種傳統(tǒng)滿族民間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后),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1987年,經過隆化縣文化部門挖掘、整理,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表演。經過20多年的不斷提高,逐漸成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國家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省內外許多文化藝術團體競相前來學習它的表演并以不同的形式走向舞臺。2008年1月被列為國家……[詳細] |
![]() | 滕氏布糊畫是著名民間藝術家滕騰先生發(fā)明的新畫種,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滕氏布畫”繼承發(fā)揚了中國畫特色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技法集繪畫、雕塑、刺繡、表糊、剪紙等工藝之大成,用料講究、色彩絢麗、操作細膩、畫面逼真、取材廣泛,無論人物風景、花鳥魚蟲均可入畫,并能有章有節(jié),有情有態(tài),能遠能近,可虛可幻,凹凸結合,格調多變,有油畫1之效果,但不失國畫之特點。有工筆之觀感,又具有布糊畫之風格。( 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