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縣唐縣的廣大民眾間,至今還廣泛流傳著三皇五帝之一——唐堯在慶都山一帶出生、成長,在丹鳳山下受封唐侯,在故城踐帝位、建帝都,在磨巖山水云洞前尋賢拜許由,在洪城教子丹朱學(xué)圍棋等古老傳說,傳誦著唐堯帶領(lǐng)百姓抗干旱、種嘉禾、推良種、制陶器、做葛衣、泡果酒,教民修德、倡禮儀、講人倫,派官員觀天象、編年歷、制法律的動人故事,頌揚著唐堯樸素廉明、無私大公,選賢任能的仁德故事。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大都流布在唐縣淺山丘陵與平原連接地帶。這些唐堯傳說已由唐縣唐堯文化研究會按照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普查要求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規(guī)定的標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搜集,并整理成篇,集印成冊。
唐堯傳說源于唐堯大帝在河北唐縣一帶發(fā)祥、建唐國。4300多年前,中華文明始祖唐堯在上古冀州唐地(今保定唐縣一帶)誕生、受封唐侯、稱帝建唐國,在這里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最受人推崇的和諧社會——堯天舜日,開創(chuàng)了最早成體系的中華文明源頭文化——唐堯文化,唐堯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受人敬仰的民眾的導(dǎo)師、帝王的典范。而后幾千年,古唐地上的人民始終傳承著唐堯美德,沿襲著陶唐遺風(fēng),弘揚著唐堯文化。人們紀念唐堯,把他受封處的山改名“封山”,幼年隨母居住的山改名“慶都山”,壘石登高望都山的山改名“唐山”、“唐巖山”,稱帝后經(jīng)常登山遙望都山的圣山改名“堯山”,治理過的河改名“唐河”,發(fā)現(xiàn)的山泉名“堯泉”;修建堯廟多座,定期祭祀;頌揚唐堯功德的石刻遍布山川;西漢初置縣沿襲“唐國”名叫“唐縣”。元代“唐帝廟碑”、清代“古唐侯國”碑至今完好地存放在縣文保所。
唐堯傳說已成為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中華文化遺產(chǎn),已成為中華民族鼓勵人們賢能向善、仁厚誠信、共享和諧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佐證今天的河北省保定一帶是唐堯發(fā)祥地、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可靠依據(jù)。傳承和保護好“唐堯傳說”這朵民間文學(xué)奇葩,為民族守護、傳承好這一寶貴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定將為提升河北省文化品位、打造河北省文化名片做出貢獻。
唐堯傳說由于口耳相傳幾千年,今天已收集到的只是鳳毛麟角,而且真正能講述的人也只有少數(shù)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中青年中傳誦唐堯其人其事的,大都是少數(shù)熱愛民間文學(xué)的文化,如不抓緊繼續(xù)挖掘、搜集、搶救、保護、傳承,尚存民間的大量唐堯傳說面臨薪火失傳的危險。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