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龍制作技藝 首飾龍民間俗稱為“龍船燈”,起源于明代。依照漁船結(jié)構(gòu),整個首架是以一條弧形木條做基礎(chǔ),上面用竹條和篾絲糊紙扎成一艘龍船。全長4.5米,高3米,寬2米,前有龍頭,后有龍尾,中間龍身有5至7層樓樓閣,置亭臺70多座,80多出戲曲的300多個人物造型,設(shè)有木質(zhì)傳動裝置,用手搖動即能活動起來,配以燈光。每到元宵節(jié)時,龍船燈便和其他龍燈一起出來活動;顒訒r間一般是從正月初十開始至十六,一共七晝夜。人們扛著首飾龍,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著大鑼大鼓,演唱著吉祥頌詞。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飾龍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處廟宇中,進行“收殤”(用火焚化)。在收殤前,還要讓村民評論各龍燈的工藝高低,特別是龍船燈尾部一張大型的細紋刻紙(俗稱“龍尾花”),誰如能評上第一,就被稱為“龍船哥”,是很大的榮譽。龍船燈是海洋文化在民間藝術(shù)的反映。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