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梆子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梆”,是一個歷史悠久、比較古老的劇種。它是山陜梆子經由河南開封一帶傳入山東境內,受到山東當?shù)胤窖缘挠绊,爾后逐漸衍變發(fā)展起來的。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山東就有當?shù)匕鹆舜嬖诙疫有山東籍的梆子演員晉京演出?梢娚綎|梆子在清初已相當盛行,至今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山東梆子戲主要流行在荷澤、濟寧、泰安一帶廣大地區(qū)。其中,以曹州府為中心的叫“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叫“汶上梆子”(或稱“下路調”),總稱“高梆”或“高調”。山東梆子跟河南的“豫東調”、“祥符調”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跟省內的平調、萊蕪梆了也有——定的親緣聯(lián)系。
山東梆子的音樂結構是板腔體,板式齊全而有自己的特點和較嚴的程式規(guī)范,僧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鑼、二八板、起板、栽板、飛板、羊黃、倒板等。所刖嗩吶-樂曲牌,亦十分豐富。根據(jù)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駕崩用“晏駕會”,元帥發(fā)兵用“五馬”,番王興兵用“二犯”,安營扎寨用“落馬會”,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過去,紅臉、黑臉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帶“謳”。后來逐漸變化,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樂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大弦是彈撥樂器,狀似月琴,腹部八棱,無品,四軸四弦,全用皮弦,通稱其為“老鱉”。二弦其狀是桿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距離很近,皮弦,用弓拉奏,發(fā)音尖亮高亢。三弦與目前通用的相同、后來受其他梆子戲的影響,換用板胡、二胡作主奏樂器,大弦、二弦久己棄用了。近些年來,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東梆子傳統(tǒng)劇目極為豐富。據(jù)老藝人講,汶上縣大曹班經常上演的戲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的劇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姚剛征南》、《雷振海征北》;還有通稱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駒》、《全忠孝》、《江東》、《戰(zhàn)船》、《宇宙鋒》、《玉虎墜》、《百花詠》、《老邊庭》、《金臺將》、《富貴圖》、《龍門陣》、《佛手橘》、《雙玉鐲》、《虎丘山》、《天賜錄》、《馬龍記》等。這些戲在群眾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而民間編出一些很流行的順口溜來,有“頭冀州、二冀州,姚剛征南,對抓鉤”,“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等等。劇目的內容以歷史題材為主,多為成本大戲。其中描寫反抗-、大忠大奸、殺富濟貧、鋤暴安良的劇目,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反映了魯西南人民敢于斗爭,爭取自由的驃悍個性。由劇目的內容所決定,其行當則以紅臉、黑臉為主要腳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動作粗獷,架式夸張,舞臺上洋溢著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
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古老劇種,山東梆子出現(xiàn)過數(shù)以百計的班社和大批著名演員。這些名噪一時的著名演員為山東梆子的傳播、改革、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使得山東梆子在今天仍為人民群眾所鍾愛。
信息來源:山東省情網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