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縣各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但也有相同之處。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各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或多或少都有變化,原因是生活富裕了,節(jié)日內(nèi)容增多,往來禮品、紅白事禮品、節(jié)日供品數(shù)量增多、數(shù)額增大,但一個民族內(nèi)部各居住區(qū)域也不盡同,倒是不同民族之間有趨同之勢,例如,結(jié)婚送禮品除了傳統(tǒng)的東西外,各民族都有送衣柜、電器、席夢思、摩托車等。下面就分別敘述主要是苗族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習(xí)慣。
居住。苗族依山為寨聚族而居,一般小寨10余戶,大寨多達500余戶。房房建筑多半是曲回廓的吊腳木樓,吊腳樓結(jié)構(gòu)緊湊,不用鐵釘,柱連梁,環(huán)環(huán)相扣,工藝水平很高,樓的兩側(cè)建有偏廈,屋頂蓋杉皮或瓦片。樓上設(shè)走廊,從走廊開門即到火堂,火堂上掛有火炕、火堂兼廚房,樓下為飼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的地方,整棟樓全為杉木結(jié)構(gòu)。
飲食。苗族人民歷來主食糯米,輔以玉米,木薯、紅薯、芋頭等,苗族喜愛飲酒,用米糖制酒曲,釀糯米甜酒,一般不熬、濾糟而飲,稱“水酒”,凡待客人或辦喜事必不離酒。有唱酒歌、換酒,喊酒之習(xí)。喜腌酸。
服飾。境內(nèi)的苗族服飾大同小異,布料大部份是藏著青色家織土布。男裝簡樸,女裝化麗,男子上穿真領(lǐng)對襟短衣,下著大擋長褲,頭纏青色長巾、頭巾兩端以綠絲線滾成鋸齒形花邊,衣扣以多為實,有的多至13顆布扣,女子上穿無領(lǐng)無扣對襟衣,齊腰處各綴上一條彩帶交叉于左腰側(cè),衣襟,衣腳及袖口鄉(xiāng)繡有苗錦圖案花邊。胸部系一塊棱形胸圍,圖案花紋十分精致,下身穿齊膝短褲或加套百褶裙,小腿著腿簡,上系約6厘米寬的綠綢帶,頭上或包蠟染花頭巾,或盤發(fā)結(jié)髻,插上銀簪等。自50年代后青年男子穿漢裝日浙增多,唯婦女仍著苗裝,尤以節(jié)日為盛,布料色彩多樣化。苗族刺繡、織錦、蠟染、銀飾精美,婦女喜歡在衣領(lǐng)、袖口、衣腳、胸圍及腳套上繡上各種花、鳥、蟲、魚之類,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其中少婦常用的背帶芯,更是繡工和圖案的精萃。苗族織錦,其方法,把牽好的輕紗軸擱在織機上,再用一塊光滑的牛骨或竹片按照花紋的需要,挑通一根或數(shù)根輕紗,而后引進一根緯線?楀\有寬有窄,用作勝袋,背帶芯和被面的織錦,都是彩色絲線織成,花紋、圖案新穎,色彩艷麗和諧,其想象豐富,技巧嫻熟!鞍嬴B衣”堪稱苗裝“一絕”,它做工精細,制作工序繁雜,制作一套要用半年之久。桿洞鄉(xiāng)桿洞寨一婦女家藏的“百鳥衣”,集刺繡、織錦、蠟染之大成,堪稱苗族工藝珍品。苗族婦女還擅長蠟染,他們將白布鋪于案上,置蜂蠟或松脂于小鍋中,加溫溶解為汁,用竹針或蠟刀繪于布上,一般不打樣,只憑構(gòu)思繪畫,所畫各種圖案勻稱相宜,花鳥蟲魚,維紗維肖。繪成后,投入染缸漬染,然后撈出用清水煮沸,漂洗去蠟,藍底白花或黑底白花的圖案就顯現(xiàn)出來了。
苗族銀飾,均為本民族工匠所作。銀飾有銀頭圈,銀冠、銀項圈、銀手鐲、銀牌、銀鏈、銀羽、銀簪、銀花等。制作全憑手工操作,工序多,費工大,如制銀頭圈,要將銀拉成略粗頭發(fā)的銀絲,然后集數(shù)十根銀絲編成多棱銀圈。銀冠更為精巧,冠架上綴滿銀花、銀雀、銀針、銀蝴蝶、銀簽等飾物。
進入21世紀以后,苗族也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由于受外來文化的極大沖擊,平時著裝絕大部分人都是著普通服裝,只有過節(jié)和參加喜慶活動時,才有部分人穿上本民族盛裝。2010年11月8日晚“中國苗族服飾展”在融水縣城舉辦。
婚姻。苗族婚姻古樸自由,一般同姓同宗或異性同宗不婚,有姑表舅婚俗,姨表兄妹則禁止通婚。眾多青年男女在節(jié)日-互幫勞動中相識,走寨中相識,進而確定戀愛關(guān)系,互相交換定情物。此后互相往來更密,雙方認為時機成熟了,男方就派人到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了,男方又派人專人帶一只雞、一只鴨、幾條酸鯉魚到女方家,后說明來意,女方家就把女兒的生辰八字寫給男方。完后就擇吉日接親,接親當(dāng)天男方就選著一對男女,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拿著紅雨傘到女方家迎接親。新娘出門時帶著兩個伴娘,并有若干男青年吹蘆笙歡送至碰見男方派的接親隊,方才回,新娘第一次進門必須是左腳行跨門坎。新娘繞火堂走三圈后,就坐于特制的新娘凳子,坐向面朝東方。接著家族一位長者主持儀式,講了一番祝福的話語后,雙手奉頭一碗酒敬給新娘,接著到伴娘到新郎的雙親,酒過三巡,主持人就以碟里拿出一條大酸魚用麻線系著遞給新娘,新娘便象征性的咬了魚頭一口,婚禮進入0,家人和親戚朋友涌進相爭向新娘問好。之后新娘新郎就向家人敬酒,新娘一般不住夜,吃飯后就返回,新郎送親隊伍人員為單數(shù),送親禮品也簡單,一般是1擔(dān)糯米糍粑,一小甕米酒,一擔(dān)熟雞、鴨和豬肉、酸魚,一擔(dān)彩色熟鴨蛋、一挑糖果。送親隊伍到女方家吃了一餐飯后就返回。苗族的嫁妝一般只有衣服、被子、麻籃、紡車、織布機、鋤頭等。
家庭為一夫一妻制,男子主持家庭,夫妻地位平等,生活各有側(cè)重。兄弟成婚后,一般自立門戶,分家前,兄弟共建房,長子住新房,幼子住舊房,共同承擔(dān)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wù)。
喪葬。苗族實行木棺土葬,正常死者梳洗后換上壽衣,停放在臨時搭成的木鋪上。死者是男性成年人,從斷氣時起,家里要不斷地問歇鳴槍三響以報喪。如是女性,則舂木槽報喪。一般是當(dāng)天或次日便擇時下葬。對非正常之死者如工傷、跌崖、溺水、獸害等變?yōu)椤安桓蓛簟笔w不得抬回家,就入在村外邊,暫不入土,而是選一塊僻凈之地,用木頭支起棺材材,次年后拾骨下葬,這種葬俗如今已革除。吊喪禮物,主要是米、酒、至親戚加送生公雞一只,女婿抬豬或牽牛。
崇拜。苗族信奉多神,屬泛靈信仰,耽于迷信神鬼,信精靈、好占卜。還有鬼樹,鬼石、鬼泉、鬼山之禁,逢年過節(jié),要燒香祭祀,以求保佑。
禁忌。女子出嫁忌遇野雞啼和雷鳴,入擇于晚間和冬天。忌諱兩個女子同一時辰出嫁、或同走一條路,大年初一不得動斧動刀,更不得吵架,從二月社開始到六月六新禾節(jié)不得吹蘆笙。獵獲野獸,凡到場者皆“見者有份”不得獨吞,忌在社廟節(jié)春米、晾衣服和燒草木灰,挑柴入村,否則觸犯社廟神,影響五谷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