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故事(第二批省級)
“裝故事”是流傳于樂安縣湖坪鄉(xiāng)一帶的一項民俗活動,規(guī)模盛大,氣氛熱烈。據(jù)湖坪漢上王氏景烈族譜記載,“北宋年間(970年),開基祖王延年從山西太原遷居樂安湖坪,即將裝故事帶入,明萬歷年間開始盛行,每年中秋節(jié)必舉行活動,世代延續(xù),盛況不衰”。
湖坪“裝故事”傳統(tǒng)活動時間是農(nóng)歷八月初九至十五。一個月前,村中王氏七房的主事人分別在本房各家精心挑選數(shù)十名健康活潑、面貌清秀的1—5周歲男女兒童,于初九早晨集中到王氏宗祠前,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要求,由其它主事人幫助兒童盛裝打扮后綁扎在木制的故事架上。故事架分兩層,上層必須是女孩(據(jù)說上層的鐵環(huán)容易傷到男孩的“小雞雞”),下層男女不限。所有的服飾頭盔都是根據(jù)兒童身材特制的,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備,莽袍裙盔樣樣齊全。主要裝扮的故事有:“空城計”“孔明借東風”“劉備招親”“呂布戲貂嬋”“穆桂英掛帥”“白鶴樓醉酒”“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娘教子”等,裝扮好后,開始1,每臺故事架前由十面紅、黃、綠三色彩旗開道,一支十余人組成的樂隊押后,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月琴、笙、嗩吶、號筒以及鑼鼓等打擊樂,演奏的主要樂曲有“南詞頭”“鉆山龍”“八板”“金雞禪佛”“麻婆子”“糜風細雨”“紡線”“介寶”等,故事架上的兒童隨著音樂甩袖起舞,別有情趣。所到之處,觀看者人山人海,并紛紛向故事架上拋擲糕點、水果、紅包,以示贊賞祝福。到了晚上,打上燈籠、火把、“窯籠”(一種鐵制網(wǎng)狀用松柴點燃的農(nóng)家照明工具),吹吹打打,走村過戶,到鄰近村莊玩耍。長龍般的燈火隊伍,在夜色中顯得格外壯觀,整個活動在中秋之夜回門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