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鄉(xiāng)“手獅燈”(原名“獅子燈”)歷史悠久。始于清代康熙年間,流行于縣內(nèi)及江蘇的-、江浦一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笆知{燈”獅身長四尺半,高三尺余,用篾扎紙糊,彩繪而成。獅子兩前足捧一繡球,繡球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紙,內(nèi)點蠟燭。獅子肚皮下安有兩根木棍,舞獅者兩手各持一根木棍,將獅子舉起舞動。每只獅子重約50斤,由一名舞獅者和一個副手,輪流配合舞動表演。來安“手獅燈”由六只獅子組成,玩燈人著一色服裝,遠觀近望,氣勢宏偉,熱鬧非凡。“手獅燈”的表演形式有“抖獅”、“搖獅”、“睡獅”、“盤球”、“獅子坐肩”、“獅子理毛”、“雙獅推磨”、“獅子拜門”、“逗猴”等十余種動作。表演吸收了雜技表演藝術(shù),難度較大。表演者均是剛武有力的男性農(nóng)民。“手獅燈”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當?shù)剞r(nóng)民每年正月初八起燈,十五拜廟,已形成定式!笆知{燈”出彩之處在于夜間玩燈,藝人們稱之為“玩紅燈”。就是在繡球內(nèi)點上蠟燭,夜間舞動起來,紅光閃閃。五張方桌,陳設(shè)香案。燈頭率先登上方桌,然后獅子依次攀登上桌,祭天拜地,祈禱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充滿了虔誠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