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蓮花燈,民間舞蹈,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甘泉蓮花燈是節(jié)日喜慶秧歌的一種,舞蹈和配樂形式較為固定,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蓮花燈,男手持魚紋燈,以代表女性陰柔的蓮花和代表男性陽剛的魚為吉祥象征。藝術風格頗有漢唐時期的寬廣雄厚,又融合了魚米之鄉(xiāng)的委婉細膩。在表演形式上,分為“走燈”和“跑燈”兩種。 蓮花燈古稱蓮花舞,亦叫舞蓮花,是一種源于隋唐宮廷娛樂的舞蹈。最初在隋煬帝于府村修建的行宮中表演。 甘泉蓮花燈是甘泉縣群眾春節(jié)鬧紅火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蓮花燈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甘泉蓮花燈講究舞者儀態(tài)萬方,典雅端莊,動若風吹蓮眵,鯉魚翔底;靜若芙蓉爭艷,處子朝陽。如在夜間表演,但見粼光閃爍,秀女仙姬婆娑穿行于蓮葉碧波間,其聲鶯鶯,其舞婀娜,別有一番意境。這種藝術形式,與充滿陽剛之氣的“延安五鼓相比,在氣韻審美上多了幾份宮廷的雅致,少了幾份鄉(xiāng)野的粗獷。 蓮花燈是甘泉特有的民間魂寶,藝術品位不斷革新,既承襲了傳統(tǒng)文化乏精華,又融合了現(xiàn)代意識。蓮花燈藝術形式,以代表著女性陰柔的蓮花和男性的陽剮的魚為吉祥圖案,舞蹈者手中各持蓮花燈、魚紋燈,在既類似于關中秦音,又類似于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調(diào)’’伴奏下且歌且舞,是綜合藝術,包含著連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慶氣氛。 甘泉蓮花燈表演形式分為兩種:“走燈”和“跑燈”。走燈即過街表演,基本以轉(zhuǎn)變圖案前進的形式進行,步伐有圓場步、散膀端燈步、左跳舉燈步、交叉劃燈步、樂舞步、信息步、秧歌步七種!芭軣簟癁閳龅乇硌,以穿插變化吉祥圖案為主,主要有仙女下凡,魚躍龍門,魚戲蓮花,張燈結彩等。跑燈用碎步移動!案嗜徎簟庇1999年正月在延安市秧歌會演中首次演出,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沿街群眾翹首以待,爭相觀賞,各種新聞媒體紛紛報道,在全市形成了“甘泉蓮花燈”轟動效應。此后,在延安市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慶典、延安市迎千禧廣場文藝演出和延安市2000年、2001年新春文藝會演等大型活動中,“甘泉蓮花燈”作為壓軸大戲,一次次把歡慶氣氛推向0。 甘泉蓮花燈據(jù)傳說的隋末形成以來,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經(jīng)過1000多年的流傳,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民俗性特征:甘泉蓮花燈簡約質(zhì)樸,是民間恭賀新春的秧歌;程式化特征:甘泉蓮花燈的表演動作和伴奏樂都有固定的程式;多源性特征:甘泉蓮花燈的服飾既道具既有北方民間表演特征又有南方民間衣飾特征;伴奏音樂既以關中秦音,又以陜北信天游。稀有性特征:榆林、延安各縣區(qū)的秧歌大同小異,基本上不是鼓樂就是傘扇走場,唯有甘泉蓮花燈一反陜北武秧歌路子,走了一種風格文雅,動作端莊的路子。 象征性特征:表演過程中,有“仙女下凡”、“魚躍龍門”、“魚戲蓮花”、“連年有余”、“吉祥如意”、“張燈結彩”等多種象征手法。 傳奇性特征:相傳隋煬帝北巡到甘泉府村川時,遇上了寵妃薄姬,薄姬與樂工宮女們在府村驛宮演出了宮庭蓮花燈,隨后表演的舞女、樂工就留在了當?shù),“蓮花燈”從此在甘泉落地扎根? 甘泉蓮花燈相傳是隋煬帝北巡時,在臨真縣(甘泉舊稱)府村川羈留,納府村川少女薄姬為妃,甚為寵愛,薄姬攜樂工、宮女制演了“蓮花燈”,隨后此舞從宮庭流入民間,因此“甘泉蓮花燈”是從隋時宮庭舞演化而來,甘泉勞山出土的宋代畫像磚也只其有形象而無文字說明,其伴奏樂調(diào)既似秦音又似陜北信天游,似陜北民間風格。 甘泉因“美水泉”而得名!懊浪币蛩鍩郯l(fā)現(xiàn)賜名,并為貢水。貢水百余年,民甚苦。后縣令孟其瑞疾民苦,以官印封泉,苦役隨止。陜北說書小戲《美水縣令》中,通過孟縣令與“五香居”老板娘的對話,集中展示了孟縣令解民于倒懸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白蛞贡鼱T擬奏折,筆重千鈞墨難落。甘泉為令半載過,皇室貢水民怨多!睉騽「桧灹诉@位愛民如子的好縣令。全劇以情動人,以陜北說書劇表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完美統(tǒng)一,相得益彰。劇情所表現(xiàn)的主題與當今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也無不具有典型意義。歷史是沉重的,傳說是美麗的,F(xiàn)在的美水泉已經(jīng)造福人民,美水酒、豆腐干系列產(chǎn)品名揚天下,甘泉人民在“建設工業(yè)經(jīng)濟強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大縣、特色產(chǎn)業(yè)名縣、陜北生態(tài)第一縣”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陜西省甘泉縣,是革命老區(qū)延安市南部的一個山區(qū)縣,甘泉縣名因城南神麓山下美水泉而得。甘泉縣南距省會城市西安333公里,北距延安市37公里,東與寶塔區(qū)為鄰,西與志丹縣接壤,北與安塞縣劃界,南與富縣毗鄰,西(安)神(木)鐵路、210國道、甘(泉)吳(旗)公路交會而過。全縣轄3鎮(zhèn)5鄉(xiāng)116個行政村,295個自然村,面積2284.7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人,漢族人口占99.88%。甘泉縣屬陜北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qū),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澗地平展,谷寬梁緩,間有少數(shù)殘丘低峁,洛河谷地較為平坦,川面寬500—1000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0%,境內(nèi)最高處海拔1625米,最低海拔950米,境內(nèi)有大小溪流300余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7條,最大河流為洛河,流經(jīng)本縣95公里。甘泉屬高原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8.6℃,極端最高氣溫36.8℃,最低氣溫-26.1℃,年降水量526.3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8天。甘泉縣主要礦產(chǎn)有石油、天然氣、礦泉水和紫砂土,已探明石油貯油面積272.1平方公里,貯量7499萬噸;天然氣貯量200立方千米。 甘泉縣歷史悠久,西周有史載,秦直道穿境而過,自古以來為邊塞之地,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沖突時的必爭之地,有史以來戰(zhàn)爭不斷,因此,便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 甘泉蓮花燈是節(jié)日喜慶秧歌的一種,舞蹈和配樂形式較為固定,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蓮花燈,男手持魚紋燈,它以代表女性陰柔的蓮花和代表男性陽剛的魚為吉祥象征,在既似關中秦音,又似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調(diào)伴奏下且歌且舞,蘊含著“連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慶氣氛,藝術風格頗有漢唐時期的寬廣雄厚,又融合了魚米之鄉(xiāng)的委婉細膩。在表演形式上,分為“走燈”和“跑燈”兩種,走燈為過街表演,以變煥圖案形式進行,步伐有圓場走,散膀端燈步,左跳步舉燈、交叉劃燈步、樂舞步、休息步、秧歌步七種。跑燈為場地表演,同碎步移動的跑轉(zhuǎn)和圖案穿插變化為主,主要隊形畫面有仙女下凡、魚躍龍門、魚戲蓮花、張燈結彩等。甘泉蓮花燈在不同的表演環(huán)境下,表演者表現(xiàn)手段不一,在過街表演時,數(shù)十名乃至上百名男士身著鯉魚服飾,手舉象征“喜慶有余”的大紅鯉魚燈穿插于身穿蓮花服飾、雙手持蓮花燈的少女叢中,形成了“魚游蓮中”的表演場景。在優(yōu)美動聽“蓮花詠”樂中,隨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在民間打擊樂鼓點的伴奏下,時而魚燈翻滾,時而蓮花綻放,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在舞臺表演中,舞蹈的基本形式不變,只是表演者按其主旋律音調(diào)隨意根據(jù)歡慶內(nèi)容填寫,加聲樂給予伴唱,使其內(nèi)容更加豐富。 具有上述特征的甘泉蓮花燈,在整個陜北秧歌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既是陜北秧歌的一個縮影,又另辟蹊徑,表現(xiàn)了陜北秧歌的另類風格,它是陜北地區(qū)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文化,是古老陜北舞蹈的遺存。發(fā)掘、搶救、保護甘泉蓮花燈,其價值有以下兩點:學術價值:在陜北秧歌中,常見的有鼓樂、傘扇、水船、騎毛驢等,而甘泉蓮花燈在陜北秧歌中卻獨樹一幟,以其文雅著稱,人稱陜北“文秧歌”。對甘泉蓮花燈的發(fā)掘、搶救和保護,將進一步豐富發(fā)展陜北秧歌的內(nèi)容,拓展陜北秧歌的內(nèi)涵,它的民俗特征,象征特征和傳奇特征,不僅對豐富完善中華民族民間舞蹈史,乃至全世界民族民間舞蹈,都將產(chǎn)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實用價值:發(fā)掘、搶救、保護甘泉蓮花燈。對陜北地區(qū)乃至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zhì),促進人們?nèi)姘l(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chǎn)生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