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潮汕人俗稱“聚饒”、“貼饒”或“扣饒”,是潮汕地區(qū)富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種和別具一格的建筑裝飾藝術。
普寧嵌瓷,據(jù)專家考證和現(xiàn)存潮汕具有歷史時期的廟宇、祠堂和民宅等建筑物中見證,在明代萬歷年間(1572年—1619年)就已在普寧民間出現(xiàn),盛于清代。現(xiàn)在潮汕民間的廟宇、祠堂和民屋“四點金”、“下山虎”等建筑物都裝飾有嵌瓷。
明代普寧嵌瓷只是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卉、龍鳳圖案。到了清末,瓷器生產作坊與嵌瓷藝人的結合,專門饒制低溫瓷器,彩以各種色彩,經(jīng)過剪取鑲嵌成平貼、浮雕或立雕(又稱圓身)、人物、蟲魚、博古等,裝飾于廟宇、祠堂、亭臺、樓閣和民宅的屋脊、屋檐、門樓、木載下和照壁上,或作壁掛浮雕和立體圓雕擺設的效果獨特的工藝美術品。它色彩鮮艷、質感堅實;久經(jīng)風雨、烈日曝曬而永不褪色。如不人為或自然災害破壞,可歷千年而永葆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