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舞白獅(第四批國家級)
舞白獅是黎川縣日峰鎮(zhèn)下橋村一種民間燈彩,相傳從元代流傳至今,因下橋村座落在縣城的西北方,故又稱“西方白獅”。以前,黎川共流行白獅、黃獅、黑獅、紅獅四種,以白獅為王。白獅制作精細,造型雄壯魁梧,動作舒展優(yōu)美,剛?cè)嵯酀,伴隨著多變的打擊樂,上下翻舞,大有氣吞山河之勢。黎川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白獅的習(xí)俗。據(jù)87歲老藝人講述,舞白獅早在晚清時就已在黎川盛行,大年初一獅子拜屋有“旺屋”作用。舞白獅活動由掌龍珠人召集和主持,獅隊一般由20人組成。雌雄成對出現(xiàn)。兩獅在掌龍珠人的引導(dǎo)下,擺圍觀、并列、東上西落和前退后進四種隊形。雌雄雙獅追搶龍珠,并模仿獅子的看、站、定、跑、跳、搔癢、抖毛等動作,惟妙惟肖。舞白獅從妙趣橫生的玩獅開始,需雌雄白獅各一只,龍珠一個,隨行打擊樂隊,基本動作有打腳球、雙獅呈瑞等11種。音樂有吸引觀眾的“過段”、有舒緩的“流水”、有激越的“火爆頭”!盎鸨^”樂起后,司鼓者根據(jù)表演者的情緒,將節(jié)奏逐漸加快,推至熱潮。最后,在戴儺舞面具人一番殺氣四起的殺獅表演中結(jié)束。以前黎川舞獅常發(fā)生械斗,屬武獅范疇,尊白獅為王后,武斗動作演化成舞蹈,成為尊貴、吉祥的象征。舞獅者頭扎白毛巾,著中式對襟寬邊黃褂,下著燈籠褲。鐵絲扎制球狀,外蒙紅綢,中心裝一橫軸,下用馬蹄形的木柄將球懸空支起,稍一顫動,球就不停地轉(zhuǎn)動。獅頭尾和球中心裝上獅燈,舞動起來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