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鼓舞”原稱長鼓舞,為瑤族支系過山瑤的民間舞蹈,因其所用之鼓較小,于20世紀50年代改稱小長鼓舞,沿用至今。流傳于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三水聯(lián)合村、三水口等過山瑤聚居地區(qū)。
小長鼓舞起源久遠,據(jù)<<筆記小說大觀>>引明刻本<<嶺南雜記>>記載:“粵有瑤種,古長沙,黔中、五溪之蠻……以砂仁、豆芋、楠、漆、皮藤為利、竭則又他徙……捕獸飲酒,擊長鼓為樂!边B山過山瑤來自“古長沙、黔中、五溪之蠻”,與宋代沈遼<<踏瑤曲>>中描述的“湘江東西踏盤王”、“樂神打起長腰鼓”互為印證。<<隋書、地理志>>卷三十一記載:“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瑤’……武陵、巴陵、零陵……熙平皆同焉”。其中的熙平郡,便是當今的連山,可見隋朝時期,古長沙,黔中,五溪之瑤已南遷入粵。據(jù)此推算,連山小長鼓舞是隋朝時期隨瑤族南遷而流傳入粵,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小長鼓是小長鼓舞的唯一舞具,它用木質(zhì)輕盈的泡桐木制作,長二尺三寸,中間的鼓腰細至一般成年人指掌可握,兩端圓形,大小如一,里面挖空,外蒙優(yōu)質(zhì)獸皮,可擊岀清脆聲音。鼓身漆以紅色,繪有色調(diào)對比強烈的烏龜背殼花紋案,花邊以起伏有序的“狗牙花”裝飾,獸皮繃釘處裝飾一圈金色花穗以增色添彩!肮费阑ā焙妄敋せy圖案,與瑤族敬奉龍犬及烏龜?shù)膱D騰崇拜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小長鼓舞素有“七十二套路”之稱,其基本動作大部分來源于模擬造屋起屋及制作小長鼓的過程(下稱“表現(xiàn)性動作”),小部分是對自然景物形象進行抽象藝術化的概括(下稱“程式性動作”)。其舞蹈表演順序為:“轉(zhuǎn)天轉(zhuǎn)地”、“尋屋地”、“挖屋地”、“鏟屋地”、“平屋地”、“量屋地”、“墊石腳”、“砍木”、“量木”“鋸木”、“背木”“架木馬”、“承木”、“鑿木”、“立柱”、“串方”、“承低”、“承高”、“上梁”、“拉梁”“上八方”、“安門”、“安神位”、“蓋房”、“尋鼓木”、“砍鼓木”、“量鼓木”、“斗鼓木”、“修鼓”、“封鼓”、“聽鼓”、“鉆天”、“鉆地”、“鼓松腰”、“金雞過籠門”、“畫眉跳龍門”、“高山滴水”、“蓮花蓋頂”、“飄搖過海”、“行江”、“拼桌”、“量桌”、“收鼓”。另有鼓花“小蓮花”和“大蓮花”。每套動作必須與程式性動作中的“蓮花蓋頂”和“飄搖過!(或“行江”)相結(jié)合,構成獨立的一組(又稱為一套),每套由三個動作組成,如:“蓮花蓋頂”-“尋屋地”-“飄搖過!(或“行江”)。每套動作均按逆時針走向,從東開始,到北、西、南四個方位各表演一次,回到原位后才做第二套動作。該舞蹈的伴奏樂器為鼓、小鑼、鈸、堂鑼、嗩吶等,樂曲有開場鑼鼓、行板、快板、嗩吶曲(一)、(二)、結(jié)束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