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瑤族祭祀舞棕包腦
“棕包腦”是一種古老的瑤族祭祀舞,有近千年歷史,主要流傳在洞口縣長塘瑤族自治鄉(xiāng)、羅溪瑤族自治鄉(xiāng)、月溪鄉(xiāng)等瑤家山寨。據(jù)《寶慶府志》記載,“宋熙寧五年(公元1074年)開梅山,瑤人以‘棕包腦’裝扮梅山鬼神襲官軍!
“棕包腦”舞還有個神奇的傳說,在很久以前,長塘山上住著位美麗的瑤族女人,一次在采摘山果時,被兇惡的山鬼擄走。她兒子長大后,決心救出母親,他拜倒立梅山張五郎為師,苦練擒鬼除魔本領。為了不讓山鬼察覺,他用棕片包腦,腰扎萬年長青藤和棕葉,隱身山林,經(jīng)歷千辛萬險,在三峒梅山的幫助下,終于打敗山鬼,救出母親。為了頌揚祖先尋母救母孝母的大愛美德,長塘、羅溪、月溪的瑤族后人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跳起“棕包腦”舞,-,祈福未來。
“棕包腦”舞源自雪峰山地區(qū)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動,舞蹈動作以擺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腳、左右頓步為主,簡練干凈、粗獷有力,充分展示了瑤族人民堅強剛毅、不畏-的性格和特點。
“棕包腦”舞地方民族特色鮮明,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對研究湘西南地區(qū)民間文學、民族學、民俗學和瑤族生活習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棕包腦”舞蹈的發(fā)掘對我們去追索、探討古樸的瑤族舞蹈及古代武舞的淵源、發(fā)展、演變很有意義。
“棕包腦”舞蹈對研究梅山文化和儺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