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橋燈原稱“火龍”,俗稱“赤膊燈”,始于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相傳為嚴氏先民從觀看各地元宵燈市景象,根據(jù)生活、生產(chǎn)用火(如晚上集體用火把驅趕野獸)等現(xiàn)象感悟而自創(chuàng)的一種獨特的原生態(tài)迎燈活動,相傳迄今已900多年。
“赤膊龍燈”有兩條,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條,“龍頭”、“龍尾”用上等硬木經(jīng)能工巧匠精雕細刻、髹漆涂飾而成!褒埳怼庇蓴(shù)十塊甚至上百塊(每戶一塊以上)長2.6米寬22米的杉木板,互相連接而成。兩條龍燈,一條為“公龍”,一條為“母龍”,“公龍”龍頭插齒燭7支屬陽,肩燭4支,取四季順利之意,龍頭共11支燭,寓意新的一年一切從頭開始;“龍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蠟燭,兩端各插一束香共6支,寓六六大順之意;“龍尾”插9支燭,寓長遠長久、長發(fā)其祥之意;“龍肩”插書有“圣令”字樣小紅旗一面,為奉“天帝旨決”視察!澳庚垺饼堫^齒燭6支屬陰,肩燭4支,寓四季發(fā)財之意,合起來10支,則是十全十美之意;“龍身”木板上均分插上5支蠟燭,為五谷豐登;“龍尾”亦為9支,寓長長久久之意,“龍肩”插四方小旗一面,為奉“天帝”之命出游。
在迎燈隊伍中,最前面是武樂:大鼓、大鑼、大鈸,那鏗鏘有力的鑼鼓聲,營造出熱烈而狂歡的氣氛;燈后面跟隨的是文樂:二胡、嗩吶、笛子等,吹奏出優(yōu)雅而文靜的曲調,悠揚悅耳的絲竹之音,營造出河清海晏的盛年氣氛。
大源“赤膊龍燈”是該村村民最原始、古樸的一種迎燈活動,體現(xiàn)了先民對火的崇拜,也是村民團結和諧的象征活動。迎燈活動進一步拉近了村民、鄰里之間和睦關系,是一項頗有價值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