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武夷山市興田鎮(zhèn)楓坡村流傳著一項很獨特的民俗活動——“拔燭橋”,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楓坡村拔燭橋屬于龍舞的一種,但與傳統(tǒng)舞龍、板凳龍、燭橋燈等相比,其所使用的道具、造型及表演方式等又是獨一無二的。楓坡村燭橋由多個燭橋架通過木插銷連接而成,大的可接八十個、小的也可接五十四個,長度約百米。每個架子上安有兩個竹筒,內塞棉花,可灌柴油點燃,底座上裝有把手可抓可舞。因接起來的架子拉直后很象鄉(xiāng)間跨越溪澗的木橋,而架子上原來是插蠟燭照明的,故名曰“燭橋”。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必舉行該項活動,其中要數(shù)正月十五晚最為壯觀。拔燭橋由村中有威望的長者主持,以舞花燈開道,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們扛著燭橋游街走巷,隊伍浩浩蕩蕩,每經一戶家門,主人便合家相迎,燃放鞭炮焰火。扛燭橋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吶喊聲中,把燭橋舞得像一條火龍,時而飛奔、時而盤旋、時而翻滾。此時,鞭炮齊鳴,煙花焰火齊放,鞭炮聲、吶喊聲、嗩吶聲、鑼鼓聲匯成一種力的交響,四野擴散,天地為之震撼,場面極為壯觀。正月十六拔燭橋結束后,村民們將零散的花燈、敗壞風氣的賭具和村民認為不祥之物一同投入火中焚毀,以清除1瘴氣。
拔燭橋表演有翻龍鱗、綁墻角、蛟龍出海、力拔山河、雙龍戲珠、蛟龍擺尾、盤龍獻瑞、喜迎嘉賓等多個套路,經過藝術加工被搬上舞臺并屢獲大獎,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活動利用冬閑時節(jié)把村民吸引到有意義的活動中來,使其遠離1迷信;以村規(guī)民約的方式傳承,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