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亦稱虞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冀州諸馮(今永濟市張營鄉(xiāng)舜帝村)人。據(jù)傳,舜受堯禪讓、繼堯位稱帝之后建都蒲坂(即今永濟)。他生于4000多年前父系氏族社會晚期,是中國氏族社會后期部落的領袖,是“三皇五帝”中的一位明君。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寧遠縣九疑山,是中華民族尊族祭舜圣地,九疑山玉琯巖的秦漢至宋元時期古舜帝陵廟遺址,是目前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時代最久遠、規(guī)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陵廟遺址。2010年,舜帝陵祭典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尚書》說:“德自舜明”!妒酚洝份d:“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彼吹垡缘禄、以仁感人、以誠待人的崇高品德一直為世人所敬仰推崇。
舜帝祭典歷史悠久,對九疑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動,始于夏朝。《史記》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明《九疑山志》載:舜廟在大陽溪白鶴觀前,土人呼為大廟,三代時祭祀于此。最早的祭舜,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帝王們只能“望祀”九疑。清《一統(tǒng)志》、《衡湘稽古》載: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妒酚•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云夢,望祀虞舜于九疑。”《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
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隔江村山門腳古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夏代的祭坑,出土了象征權(quán)杖的石鉞、石鏃、石斧等眾多文物,這就證實遠在夏代,九疑山就已經(jīng)有了祭舜陵活動。而山門腳這一地點,依古代“山門”即指陵墓之門的含義,可知為九疑山舜帝陵之門。因“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被派遣的祭祀者只能在“山門”掘祭坑而祭舜。今九疑境內(nèi)的大陽溪白鶴觀舜廟,亦是望祀的祭壇,故有“望崗”之稱。
舜帝陵祭祀禮儀分為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類型:
舜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傳統(tǒng)深厚,歷代帝王祭拜經(jīng)久不斷。舜帝陵官方祭祀一般為每年兩祭,時間為農(nóng)歷的二月、八月上甲日;現(xiàn)多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二日的舜帝誕辰日舉行。
舜帝陵官方祭祀活動演變流傳至今,主要為公祭大典。整個祭祀禮儀又分為迎賓儀式,導引儀式,祭典儀程,瞻仰儀式,謁陵儀式和祭文碑揭碑儀式。祭祀儀程為鳴金、擊鼓、鳴炮、敬供品、獻花、行禮、樂舞告祭、敬香、獻酒、盥手、上香、讀祭文、焚帛書、禮成。每次官祭,都會篆刻祭文,立于陵內(nèi)碑亭,昭示世人。
舜帝陵民間祭祀傳統(tǒng),多為家庭家族、民間社團的告祭活動,祭祀日期常無定日。除清明節(jié)、舜誕日外,其余均由祭告人自擇日期,四時不拘。
民間社團的告祭儀式多依照各地的祭祀程序進行,有進供品,進香,上祭酒,讀祭文,三叩首,飲胙肉,焚帛香,撫陵碑等,儀程進行中亦配有民間音樂。家庭式的民間祭祀主要是上香燭、行叩拜禮,也有宰殺牲禽的儀式。近年來,國內(nèi)外遠道而來的同胞祭祀舜帝陵,已經(jīng)演變成慎終追遠、尋根謁祖,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對舜帝道德文化的追思活動。
如今的舜帝陵祭典活動以“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促進發(fā)展”為主題,祭祀禮儀既保持了傳統(tǒng)的祭典程式,又新添了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獻花籃、行鞠躬禮、民俗文藝表演等內(nèi)容。整個祭祀儀式分迎賓儀式、導引儀式、祭典儀程、瞻仰儀式、謁陵儀式和祭文碑揭碑儀式,既傳承歷史又與時俱進,顯得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后,禪位于禹。 傳說黃帝以后,先后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后來被推選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 詳細>>>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