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青節(jié)”,也是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寧德畬鄉(xiāng),“三月三”又稱“烏飯節(jié)”和“對歌節(jié)”,每年的這天,畬民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獨特的形式來慶祝節(jié)日:舉辦三月三盤歌會、吃烏飯、請畬族巫師跳巫舞祭、畬族傳統(tǒng)舞蹈、金斗洋武術競技、喝寶塔茶等。
每年的“三月三”,畬族男女踏青歸來都要采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稔)的植物,搗爛之后熬成湯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烏飯”食用。關于烏飯的來歷,畬家有許多傳說,都與畬族的英雄雷萬興有關。而“三月三”吃烏飯,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傳說唐朝時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民抗擊官軍的圍剿,糧食吃盡了,就以粘米烏的果子充饑;畬民靠它保存了體力,最終取得了勝利。后來,有一年“三月三”雷萬興想起要吃粘米烏果,可是這時粘米烏尚未結果,畬民就摘采它的葉子做成烏飯食用;以后這就成為一種習俗,每年“三月三”都要吃烏飯,畬家也因此將“三月三”稱為“烏飯節(jié)”。三月三烏飯節(jié)延續(xù)至今,畬家吃烏飯、辦歌會,通宵達旦。
農(nóng)歷“三月三”這一天對廣大福安畬民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傳統(tǒng)歌會節(jié)日,當日周邊村寨的畬民就會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相互對歌,以他們獨特的形式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有的在半路上就攔住對方唱起《攔路情歌》。家里來了客人,溪塔本村的畬民就會唱起《迎客歌》。尤其是男女青年相互對歌十分精彩,演唱的曲目涉及很廣,有把這種對歌稱作“比肚才”的《祖公歌》、《盤駁歌》、《十八帝》等,也有小說歌《鐘景祺與雷萬春》、《藍佃玉》、《奶娘傳》、《鐘良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