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夾葉點子是流傳于湖南省華容縣的民間打擊樂藝術。“夾葉”是指兩副鈸一前一后相互夾雜叩擊,“點子”就是指根據不同節(jié)奏和情緒打擊出的樂譜。
華容夾葉點子是湘北地區(qū)最為獨特的民間打擊樂藝術。它主要流傳在華容縣的老華容人居住的丘陵山區(qū)與相鄰地區(qū),如東山、三封寺、勝峰、萬庾、鲇魚須、南山、終南、操軍、治河渡等鄉(xiāng)鎮(zhèn)。華容夾葉點子是由一面鼓、兩副鈸、一面大漢鑼和一面小歐鑼等五件樂器演奏,由五人操作,一人背鼓,華容縣當地習慣地稱其為“六合班”。2006年,華容夾葉點子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華容夾葉點子”的原始功能是人們?yōu)榱朔烙矮F和抗擊“強人”而傳遞消息、呼吁救助。隨著社會的進步,“華容夾葉點子”的原始功能逐漸淡化,并發(fā)展成為人們的一種自我娛樂方式,以其熱烈、大氣、鏗鏘、激越、聲響穿透力強的特點,再加上“點子”(曲譜)多,變化多,和諧動聽,適宜營造歡樂、熱鬧的喜慶氛圍,而廣泛應用于男婚女嫁、迎賓接客、社日1、過年過節(jié)、辦喪送葬、龍燈花鼓等一切需要營造歡樂、熱烈、祥和、喜慶氣氛的場合,是華容城鄉(xiāng)隨處可見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1991年,華容縣文化館的文化干部運用“華容夾葉點子”的基本素材創(chuàng)作的打擊樂《豐慶鑼鼓》在江漢洞庭湖平原七市縣的文藝會演中獲得一等獎;2001年,華容縣創(chuàng)作并組織近60人演奏的《金鈸響鼓鬧洞庭》在岳陽市舉辦的大型廣場文藝會演中獲得一等獎;2003年,華容縣創(chuàng)作的大型打擊樂《操軍令》在湖南省“三湘群星獎”音樂類競賽中再次奪得金獎。
“華容夾葉點子”中的“葉”,是鈸的形象稱呼!皧A葉”是說兩副鈸不是同時叩擊,而是使兩副“葉子”叩擊出的聲響一前一后相互夾雜!包c子”就是指根據不同節(jié)奏和情緒打擊出的樂譜。如《鳳點頭》《紅繡鞋》《縷縷金》等。就“點子”而言,華容“夾葉點子”就有“正譜”8個,“水譜”不知其數。就是因為這些“正譜”和“水譜”為華容人所獨創(chuàng)、獨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同類樂器的演奏,便成為一朵長盛不衰的奇葩。
“華容夾葉點子”的基本內容主要為8個“正譜”和眾多“水譜”。每個譜子的前面都有“引頭”!耙^”有“明引”和“暗引”之分。既做動作又擊出聲響的叫“明引”;只做動作不擊出聲響的叫“暗引”。“引頭”就相當于歌曲的“前奏”;歌手靠聽“前奏”決定演唱的內容和速度;“華容夾葉點子”就靠鼓手交代“引頭”決定其他樂手演奏的“譜子”。鼓手無論用“明引”或“暗引”的方法交代“引頭”,都叫“拿引”。
“華容夾葉點子”的藝術特色:
1.音響穿透力強,節(jié)奏熱烈明快,非常適合用來營造喜慶氣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2.具有較強的表演性,除“拿引”鼓手有富于表演的多種手勢,瀟灑大方,美觀別致外,其余樂手一旦融入曲譜,就情不自禁,搖頭晃腦,形色自如,具有極強的觀賞價值。
3.應用十分廣泛,男婚女嫁用、迎賓接客用、社日1用、過年過節(jié)用、辦喪送葬用、龍燈花鼓用等。
4.樂器簡單,隨處都可買到。除對兩副“葉子”的大小、厚薄和音色具有一定的要求外,其余樂器只要同類都可以代用。為其廣泛流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曲譜(正譜)數量不多,只有八個。但只要學會了這八個正譜,其余用“拆引”方式連綴而成的“水譜”就都能演奏,這也為其傳承提供了方便。
2006年,華容夾葉點子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