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岳山土地公廟歷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俗稱“巖仔內(nèi)土地公宮”,為塘邊及周圍百姓所建。明正德年間,年久失修,而山生虎患,塘邊諸社民戶捐緣銀,重修土地公宮。明萬歷、清同治、宣統(tǒng)年鄉(xiāng)民屢有重修,并筑石級山路抵廟,遠近來拜,香火熾盛,逐漸形成祭祀土地公的民俗活動。改革開放后,眾多企業(yè)家和廣大信眾捐款、獻物支持重修寺廟,如今的仙岳山土地公廟氣勢恢弘,流光溢彩,薈萃木雕、石雕、剪瓷雕等諸多閩南傳統(tǒng)工藝,成為廈門市香火興盛的宮廟,每年接待香客約七百萬人。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為土地公誕辰,閩南稱“土地公生”。每月的農(nóng)歷初一、十五與初二、十六為月祭,每年的十二月十六為“尾牙”祭。民間活動有點頭炷香儀式,請?zhí)旃、頌典儀式,送爐、進香等,其中迎神踩街陣頭和請戲謝神更是文化盛事。
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被當?shù)貏趧尤嗣穹顬槭刈o神,F(xiàn)今,仙岳山土地公廟及其信俗活動已經(jīng)成為海內(nèi)外信眾的共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