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祖廟位于廈門市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灌口街北側(cè)的鳳山上,始建于明朝崇禎年間(1621~1644)。祖廟建筑由山門、前殿、天井、后殿、左右?guī)亢蛷R前日月亭組成,占地面積達1567平方米。據(jù)《同安縣志》和《鳳山祖廟碑志》載:明朝時,深青驛站“有四川灌江縣人為丞”,驛吏“奉二郎神爐”。崇禎年間,“丞歿,遭兵燹驛廢,神爐棄道旁,獵犬將其銜至鳳山,臥守不離”。鄉(xiāng)人感到驚異,就筑一小庵置祀,后將小庵改建成廟宇,即鳳山廟。民眾不知此神為何像,有神現(xiàn)夢于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有官過此,即予像也!敝疗谟惺缆氈笓]大使過其地,少年美儀容,遂塑像肖之,呼為“大使公”。
灌口鳳山廟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廟的李二郎。鳳山廟香火興旺,山下形成集市。為紀念來自四川灌口的神,該集市名為灌口鎮(zhèn)。祭祀大使公的節(jié)日有: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七,即指揮大使顯形以塑造金身之日,稱年祭(公祭);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四為大使公圣誕日,祖廟舉行盛大的祭典;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六為“天公日”,祖廟舉行盛大的廟會及大使公文化節(jié)活動,其間,各種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動熱潮迭起、異彩紛呈。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閩臺交流的日益頻繁,每年前來祖廟朝拜的臺灣、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區(qū)和國家的參訪團絡(luò)繹不絕。近年來,應(yīng)臺灣等地分廟的邀請,祖廟也多次組織“大使公護駕團”,赴臺灣等地進行巡境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