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潮爾即通常所說的潮爾音·道,它完全是用嗓音發(fā)出的聲音,如同哈拉哈潮爾、呼麥一樣用嗓音發(fā)出不同的音和音色。演唱潮爾道(čogurdaguu)之“潮爾”,意為“回聲”、“和聲”、“回響”,是蒙古族一種古老的多聲部合唱形式,僅存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過去,潮爾道是在宮廷王府或隆重的慶典儀式、大型那達幕會上由專門的“王爺?shù)母枋帧毖莩。表演方式是由一名歌手唱長調(diào)形態(tài)的旋律聲部,其余人演唱持續(xù)的固定低音,后面有附加的“副歌”部分,叫“圖日勒格”,由參加宴會的所有人及歌手一起演唱。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潮爾道在元朝宮廷中演出。后來,元朝滅亡,蒙古皇室北上至今錫林郭勒境內(nèi),潮爾道被帶到了錫林郭勒草原。解放前,潮爾道盛行于錫林郭勒阿巴嘎、阿巴哈納爾等旗王府中,曾經(jīng)擔任王府首席歌手的著名長調(diào)大師哈扎布及其師父特木丁都曾演唱過潮爾道。潮爾道傳統(tǒng)曲目共有10首,分別是《圣主成吉思汗》、《金色的訶子》(《珍貴的訶子》)、《孔雀》、《曠野》、《太陽般升騰》、《前世積德》、《晴朗》、《大地》、《強壯的栗色馬》、《月亮和星星》等。根據(jù)題材內(nèi)容,可分為贊頌歌和哲理歌兩大類。潮爾道音樂旋律一律為長調(diào)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程式為〔引子+潮爾道(正歌)+圖日勒格〕。
潮爾道的演唱,由長調(diào)領(lǐng)唱、潮爾伴唱、器樂伴奏組成。其風格高貴典雅、博大恢宏、莊嚴肅穆,演唱技藝高超絕倫,是蒙古族古典音樂之精品,是人類多聲音樂及歌唱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現(xiàn)了蒙元以來蒙古宮廷禮儀音樂的面貌,顯示了草原貴族獨特的音樂審美和藝術(shù)追求。
蒙古族音樂可以分為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祭祀音樂三大類。民間音樂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等;宮廷音樂主要是蒙元時期以及“北元”時期的蒙古族宮廷音樂和清朝時期的滿族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包括薩滿音樂、佛教音樂。其中,民歌,根據(jù)聲部的多寡可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兩種。單聲部民歌,可根據(jù)其音樂節(jié)奏特點,分為長調(diào)和短調(diào)。
多聲部民歌有多人演唱的潮爾道和一人演唱的呼麥兩種。根據(jù)民歌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唱詞特點,分為一般抒情民歌和敘事民歌兩種。敘事民歌是介乎于民歌和說唱音樂之間的一種體裁,有古代敘事歌和近現(xiàn)代敘事民歌兩種。根據(jù)民歌演唱的文化內(nèi)容和民俗功能,又可分為一般民歌、勞動歌、禮贊歌、訓諭歌、宴歌、婚禮歌、游戲歌、兒歌等。蒙古族歌舞藝術(shù),一般包括民俗歌舞和宗教歌舞兩種。如,新疆蒙古人的“薩布爾丁”、鄂爾多斯的“盅碗舞”、昭烏達的“呼圖格沁”、科爾沁的“安代”、呼倫貝爾布里亞特的“納日給勒格”等。蒙古族有著極其豐富的敘事音樂遺產(chǎn)。除了上述敘事民歌以外,還包括英雄史詩、說書和即興說唱等形式。有陶力、陶吉、蟒古思因·烏力格爾、胡仁·烏力格爾、好來寶等。蒙古族器樂藝術(shù),有打擊樂器、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和吹奏樂器四種。打擊樂器有薩滿鼓、鈸等薩滿樂器及各種佛教鼓、鈸類樂器。這些樂器具有重要的宗教法器的象征意義。弓弦樂器,可分為抄兒類弓弦樂器和胡爾類弓弦樂器兩種。抄兒類弓弦樂器有蒙古族的抄兒、葉克勒、錫納干·胡爾、阿日森·胡爾、黑勒嘎森·胡爾等。抄兒類樂器,音色淳厚、泛音豐富,過去多用于英雄史詩、民歌等演唱形式的伴奏,也用于樂隊合奏。胡爾類樂器,只有大、小兩種。蒙古族彈撥樂器有火不思、托甫秀爾、雅托噶、揚琴、三弦等;吹奏樂器有冒頓朝爾、臨布(笛子)、口簧等。蒙古族宗教音樂主要有薩滿音樂和佛教音樂兩種。其中,佛教音樂豐富而繁雜,大致可以分為誦經(jīng)音樂、歌舞音樂和器樂等三個類型。除了宗教音樂以外,蒙古族還有特定的祭祀音樂。目前尚存的主要有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祭祀樂”和“合撒兒祭祀樂”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