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氈繡和布繡是哈薩克族婦女的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技能,哈薩克婦女人人會制作花氈,因而花薩克人家中最為普及的家庭工藝就是花氈。
花氈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古老而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朝遠嫁到烏孫國的細君公主在《黃鵠歌》以“旃為墻”的唱詞中,就提到了“旃”,旃就是氈子,說明哈薩克族的氈子在氈房中的應(yīng)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同時,根據(jù)出土的文物和巖畫,也證明氈子的歷史悠久。
花氈繡制工藝繁復(fù),“千針萬線繡花氈”,每年的夏季是制作花氈最適合的季節(jié)。
做花氈先是要搟氈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顏色和質(zhì)量進行分類,然后攤在大張皮革上,幾個人圍坐一圈,用細柳、木條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勻地平鋪在芨芨草簾上,再灑上水,形成氈狀。然后卷起簾子用羊毛繩捆緊,套一條帶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腳踢或踩,經(jīng)過約2—3小時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氈子樣后解開,去掉芨芨草簾,再把生氈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勁搓壓,搓壓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搟完整張氈子,使之成為熟氈。最后用水多次沖洗,沖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為氈子,這種氈子是做花氈的主要原料。
做好氈子后,其次是將各種花紋和圖案縫制在氈子上;稚细鞣N顏色圖案的氈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來的,然后是哈薩克族婦女再用一針一線將花氈上的圖案和花紋縫制出來,這不僅傾注和凝聚了她們的心血,同時顯示了她們智慧。
哈薩克族氈繡的圖案一般以動物的角來比喻圖案,還有云彩圖案、菱形圖案(哈語稱“包爾沙克”,因為油炸的包爾沙克多為菱形,所以菱形代號為“包爾沙克”)。以花為圖案的有梅花,有四瓣花頭圖案,或六瓣、八瓣、十瓣等花頭圖案(繡壁毯時花頭圖案運用較多)。
花氈的藝術(shù)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構(gòu)圖緊湊,采用簡練的幾何對稱圖形做中心主圖案,四周配以對稱的羊角變形花紋,顯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另外,色彩艷麗,采用色彩大膽,有視覺沖擊力。在一張花氈上同時出現(xiàn)7—8種色彩:白氈底上黑花紋加紅邊,紅底白花紋綠邊,綠底黃花紋紅邊;雪青底紅花淡綠邊。其中,白、黑、紅、綠等色有強烈對比度,紅、黃、淡綠較柔和,不但沒給人色彩雜亂感覺,反而使整張花氈鮮艷亮麗。
哈薩克氈繡和布繡皆具美觀大方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哈薩克族中十分具有代表性。2008年,哈薩克氈繡和布繡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