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桿蹺。獨桿蹺又叫“獨腳蹺”,發(fā)源于清光緒23年(1897年)左右,由大洼村王氏在雙腳踩高蹺的基礎上獨創(chuàng)的,至第三代傳人王兆杰時已日臻成熟,建國后已傳至第六代。其道具為一根高約1.8米、直徑4.5厘米的圓木棍,上端釘上一橫木抓手,在0.9米處安裝一塊供人踩踏的踏板,即為獨桿蹺。其經典劇目為《劉海戲金蟾》。兩人在一面普通的戲曲用鑼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其藝術造型奇特,獨樹一幟,形象生動逼真,動作活潑詼諧,具有顯明的地方特色。又因其難度大、風險高,更加引人入勝,系全國獨一無二的藝術表演形式。
據獨桿蹺第5代傳人王宗祿說:當時,新泰、羊流一帶經濟發(fā)達,民間雜耍匯集,高蹺隊十分普遍且高手如林,有些技藝高超的高蹺藝人為顯技藝,便用單腿蹺一級級跳下臺階,贏得群眾喝彩,王宗祿哥哥王宗和的老師王兆杰的老師,即是當時單蹺跳臺階的出名人物。為保持和突出自己的這一絕技,便將高蹺發(fā)展為單腳蹺,后來又把綁在蹺腿上的繩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單腳上下踩板進行表演,并將這一絕技傳授給王家子弟——王兆杰,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獨桿蹺”。王兆杰又將單一表現技藝的“獨桿蹺”與流行鄉(xiāng)里的小戲曲進行了融合,于是就有了“劉海戲金蟾”這一獨桿蹺的經典劇目!皠⒑蚪痼浮惫适聛碓从诿耖g傳說,其造型帶有濃郁的神話傳奇色彩。劇中兩個人物分別是劉海和金蟾。金蟾道具為一綠色的1頭罩,一條包住全身的綠色蟾衣。表演分“串街”和“擺場”兩種形式!按帧睍r,獨桿蹺扛著蹺跟著“故事隊”行走,遇到放鞭炮請他們表演時,劉海做“雙踩蹺”,金蟾做“蛙跳”動作行走!皵[場”時,劉海與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劉海做“雙踩”、“單踩”、“交叉踩”、“左單踩”、“右單踩”、“蹦跳踩”等高難度、高技巧動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綣”等詼諧幽默的動作。
因“獨桿蹺”屬王家獨創(chuàng),世襲單傳,王宗祿將這一獨門絕技傳給他兒子王安廷。由于第六代傳人王安廷因生活原因對此沒有什么興趣,原有的“劉海戲金蟾”的道白已完全失傳,F年73歲的獨桿蹺第五代傳人王宗祿已不能上桿表演,他和其它幾位老藝人一樣,非常重視這門獨門絕技的傳承問題,他說:獨桿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創(chuàng)建和傳承曾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絕技表演體系,現在看到的只是原來頂峰時期一小部分。目前,他和他的幾位老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正積極挖掘、搶救和弘揚中華民族的這一獨門絕技。
獨桿蹺多在農歷正月初十開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場,既可隨“故事隊”大場面演出,也可小范圍打場表演。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