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大鼓是夏津縣及整個魯西北地區(qū)老百姓喜聞樂見,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形式,據考證木板大鼓很早發(fā)源于魯西北一帶農村,以后流傳我國北方各地。是由明朝年間的鼓詞、運河號子、民間小調演變而來,距今已近300多年的歷史。清朝光緒年間,我縣民間藝人呂廉山自幼聰慧過人,喜歡在鄉(xiāng)鄰鄉(xiāng)村唱些民間小調及演講傳奇故事,又請教當地老藝人,形成木板大鼓雛形并在各地演出,在濟南一帶很有名氣。并收有范其風等許多徒弟。第三代傳人王長志在第一屆山東省曲藝大賽中榮獲一等獎,1958年在懷仁堂受到1、1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木板大鼓原來是有一人持三弦伴奏,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楗擊鼓演唱,二人或三人表演形式。上世紀20年代末,由于說書藝人受場地和經濟收入制約,為了演出方便又迎合觀眾的欣賞需要,以第四代弟子張振武為主和陳立江、劉振清,共同創(chuàng)建發(fā)展成為單人演唱形式,去掉了三弦伴奏。演員利用手中的板和鼓,擊打出豐富多彩、起伏跌蕩的鼓套子,形成優(yōu)美的旋律,配合自己的演唱,可謂運用自如、得心應手。此曲種唱念結合,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念白以當地口音為主,稍帶有普通話。女曲調悲壯時蒼勁高昂,幽默時滑稽可笑,抒情時悲怨纏綿,頗具地方特色。經常演出的劇目有《隋唐演義》《包公案》(施公案》《楊家將》《秦香蓮》《劉公案》《響馬傳》《小英節(jié)烈》《雙逛燈》《郭三元偷拱》《朱賣臣休妻》等。木板大鼓的形成,對西大鼓、京韻大鼓、快板書等形式的產生,起到重要的影響。
特別是夏津縣說書藝人張振武在木板大鼓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創(chuàng)新并創(chuàng)作出大量藝術作品,使木板大鼓這一古老曲目既保留了傳統(tǒng)風格,又更加接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1957年,在首屆山東省曲藝大賽中,張振武表演的木伴大鼓《宋賣臣休妻》,榮獲三等獎,并獲“山東省曲藝家”稱號。
木板大鼓這—曲種,在夏津這片土地上,經過幾代說書藝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改革,成了當地文化的縮影,確實給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歡樂和精神享受,對提高人民群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由于現(xiàn)在電視、電影的廣泛普及,文化生活多樣化,木板大鼓這—曲藝形式也受到很大的冷落和影響,—些老藝人年齡逐漸增高,年輕人愛好者極少,有些傳統(tǒng)劇目,已面臨失傳邊緣。目前,夏津縣領導和文化主管部門,正在齊心協(xié)力、積極努力,進行搶救,有些傳統(tǒng)曲目,我們仍在挖掘整理當中。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