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熱昏用地道的無錫、上海方言、錫劇、越劇、滬劇、黃梅戲等地方戲曲演唱,結合生活,貼近群眾。自編自導自演,一般以小鑼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調,有“鑼先鋒”、“三巧板”、“東鄉(xiāng)調”以及“五更”、“四季”、“十嘆”等流行小調。表演內容豐富、形式詼諧幽默,內容風趣,唱詞通俗易懂的藝術風格,其表演形式深受廣大無錫人民的喜愛。
小熱昏是廣泛流行于江浙滬一帶的曲藝諧謔形式,又名“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頭的“說朝報”!俺瘓蟆笔钱敃r杭州的地方小報,因印刷質量較差,賣報人為了招徠顧客,就一面敲小鑼,一面念出報上的主要新聞,稱為“說朝報”。稍后,藝人把說朝報改為“說新聞、唱朝報”,自編自演。由于形式滑稽幽默,內容風趣,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調,故深得人們喜愛。
1905年,杜寶林把說唱朝報的形式運用到賣梨膏糖上,一改過去賣糖藝人那種單純唱支小曲或說點小笑話的謀生方式,把說唱的內容由新聞朝報和生活趣事變?yōu)橛泻唵喂适虑楣?jié)、有人物性格和矛盾沖突的節(jié)目。因大多數節(jié)目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經常招致官差驅趕,為逃避追究,故將這種形式取名為“小熱昏”,意思是演員自己發(fā)昏說的胡話。表演形式定型為一人自敲小鑼說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
民國初期,杭州蓋世界游樂場成立,杜寶林應邀前往演出。為了豐富演出節(jié)目和表演技巧,他把杭州隔壁戲中的《蕭山人拜門神》等節(jié)目移植過來,還吸收了隔壁戲中“學鄉(xiāng)談”(學說各地方言)和“吟叫”(模仿聲響、效學百禽鳴叫)的表演技巧,又把自己的說唱形式稱為“醒世談笑”,但杭州人仍稱其為小熱昏。
小熱昏不但自身深得觀眾喜愛,而且影響了姊妹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1927年,杜寶林的學生江笑笑、鮑樂樂進入上海,演出《水果笑話》等小熱昏節(jié)目,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此后,許多小熱昏中的“賣口”節(jié)目逐漸被移植或改編成獨腳戲節(jié)目,如《清和橋》等。其后在上海滑稽即獨腳戲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滑稽戲也移植改編了《火燒豆腐店》等小熱昏節(jié)目。
后來,有人根據小熱昏表演時敲擊小鑼伴奏的特點,稱之為“小鑼書”。至今已有六代傳人,雖然還活躍在舞臺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養(yǎng)接班人,而且大量傳統(tǒng)曲目也需要記錄和整理,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