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話是采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于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吳語地區(qū),通常與蘇州彈詞合稱“蘇州評彈”。在流行地區(qū),蘇州評話俗稱“大書”,蘇州彈詞俗稱“小書”,總稱“說書”。
蘇州評話至遲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葉進入鼎盛時期,成立有行會組織光裕社。至咸豐、同治年間,出現(xiàn)了說演《水滸》的姚士章等名家。
蘇州評話的藝術(shù)傳統(tǒng)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稱即說書人的口吻來統(tǒng)領(lǐng)敘述,中間插入第一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進行摹學。摹學故事中人物的語言舉止叫做“起角色”,第三人稱的說演稱“表”,第一人稱的說演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也有用作念誦表演的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表演注重制造喜劇性的噱頭,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又因演員在語言運用和“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有不同的風格流派。如說演嚴謹,語言表達基本固定,叫做“方口”;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于即興發(fā)揮,為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時變化,叫做“活口”;說表語如聯(lián)珠,鏗鏘有力,叫做“快口”,相反則為“慢口”;以說表見長,少起角色,稱為“平說”。其藝術(shù)上的發(fā)達為同類說書形式所少有。
蘇州評話的傳統(tǒng)節(jié)目約有五十多部,其中包括講史性的《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岳傳》、《英烈》等,俗稱“長靠書”,又稱“著甲書”;俠義性的《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臺傳》等,俗稱“短打書”,此外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蘇州評話的節(jié)目形態(tài)多屬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說。每天說演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通常一部書能連說月余,長的可達一年半載。其藝術(shù)表現(xiàn)以單線順敘為主,用“未來先說、過去重提”的方法進行前后呼應,同時用不斷設(shè)置“關(guān)子”的辦法來制造懸念,吸引聽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州評話編演了一批新書目,重要的有《江南紅》、《鐵道游擊隊》、《1雪原》、《烈火金鋼》、《敵后武工隊》等,還出現(xiàn)了一些中短篇節(jié)目。
近些年來,蘇州評話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fā)展面臨危機,急需加以扶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