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彈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內(nèi)而以高腔為主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帶,波及貴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區(qū)。辰河高腔源于戲曲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得到發(fā)展,老藝人杜風(fēng)林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戲班“大紅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開始走向民間,得到廣泛流傳。
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它有48本“目連戲”及《黃金印》、《紅袍記》、《一品忠》、《琵琶記》、《裝瘋油鍋》等劇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辰河高腔曲調(diào)豐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適合表達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歸朝歡】、【降皇龍】、【浪淘沙】、【淘金令】、【撲燈蛾】等。
辰河高腔的聲腔高亢激昂,音域?qū)拸V,可在高、中、低音區(qū)回旋,粗放時裂金碎玉,響徹云霄;柔和時則細(xì)若游絲,婉轉(zhuǎn)動人。男聲用大本嗓演唱,給人以粗獷奔放之感;女聲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悅耳動聽。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凈、丑、外、副、末、貼八個腳色行當(dāng),清末民初之后變?yōu)樯、旦、凈、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為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旦角又分為正旦、小旦、搖旦、老旦等。演員的表演樸實、自然,帶有濃郁的泥土氣息,具有講究唱功、多唱傳奇本高腔、擅演目連戲的特點。演出時的伴奏樂器包括嗩吶、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鑼、云鑼、鈸、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嗩吶聲音高亢優(yōu)美,能與唱腔融為一體,在幫腔和伴奏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較早地在戲劇演出中實現(xiàn)了觀眾和演員的互動,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shù)”。辰河高腔在國外演出時曾引起轟動,被譽為“中國戲劇的瑰寶”。
由于經(jīng)費緊張、人才缺乏及受眾局域化、老齡化等問題,現(xiàn)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幾乎失傳的地步,只有少數(shù)劇團在艱難的生存條件下堅持演出。需采取措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
陳剛的父親陳少全是辰河高腔有名的小丑演員,人譽“三笑”。陳剛自幼隨父走南闖北演藝,耳濡目染,漸為喜愛,后在其父悉心、嚴(yán)格的教導(dǎo)下,不負(fù)厚望,承其衣缽,終成大器,被譽為“小黑”名震湘西。其技藝嫻熟老到,所有繼承下來的辰河高腔劇目均能表演,代表作品有《胡蓮鬧釵》、《竹節(jié)山》、《候七殺母》、《敢扛大山的人》、《仙姬送子》等。現(xiàn)為辰河高腔劇團團長,帶有徒弟5人。 丑角為辰河高腔五個行當(dāng)角色之一,其...... 詳細(xì)>>>
向榮(辰河高腔) 湖南省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 向榮七歲起就隨祖父學(xué)唱辰河戲,九歲進班唱戲,以后慢慢地戲路拓寬,并逐漸掌握了較多的劇目和曲牌。辰河戲中的高、低、昆聲腔曲牌大都會唱。五七年在瀘溪劇團任教時,將自己所學(xué)得的曲牌,劇目,以及各行當(dāng)?shù)谋硌菁记,全部傳授給團內(nèi)的演員。曾專門在司鼓方面教了劉躍鴻、張永平二人,作為劇團司鼓的繼承人;此后,2003年縣...... 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