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縣獨存的古老稀有劇種,由明代青陽腔沿襲變化而來,有三百多年的傳承歷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賈溯潛水、長河將青陽腔傳入岳西,當?shù)匚娜藝牧暢,組班結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緒初期,外來職業(yè)高腔藝人系統(tǒng)傳授舞臺表演藝術,促成了岳西高腔的進一步發(fā)展。
岳西高腔藝術遺產豐厚,其戲曲文學、戲曲音樂、表演藝術及基本活動形式都自成體系,風格獨特。通過對岳西境內民間抄本的發(fā)掘、搜集、整理,已累積劇目一百二十余種,二百五十多出,可分為“正戲”和“喜曲”兩類,其中“正戲”占絕大多數(shù),包括《荊釵記》等南戲五大傳奇劇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學價值,其最大特征是繼承了“滾調”藝術并發(fā)展成“暢滾”;“喜曲”所唱均為吉慶之詞,主要用于民俗活動,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樂體制基本屬曲牌聯(lián)套體,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幫、打”三位一體,風格古樸。藝人以獨有的“箍點”標記指導唱腔,傳承藝業(yè)。
岳西高腔的演唱包括圍鼓坐唱、舞臺表演和在民俗活動中表演三種形式,有嚴格而成熟的程序規(guī)范。它全面融入境內各民間燈會,成為本土民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清末以來,岳西高腔幾度興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處于瀕危境地。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組建專業(yè)高腔劇團,專門對岳西高腔進行傳承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后,珍貴史料損毀嚴重,專業(yè)劇團體制變異,民間班社活動萎縮,岳西高腔后繼乏人,再次面臨絕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