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最早不叫太平鼓,它源自一種教派的祭祀儀式,出現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在清朝流傳到民間且非常盛行,人們?yōu)榱似蚯箫L調雨順,歌頌太平盛世,打起鼓,載歌載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人們就把這種鼓叫做太平鼓了。
京西地區(qū)很早以前就有了太平鼓,相傳是由皇宮里的宮女傳出來的。由于這種舞蹈式的表演是為皇上和大臣們進行表演的節(jié)目,所以一經傳出,便立刻盛行于京郊地區(qū)。在京西一帶,自清末以來,太平鼓普遍流行在王佐地區(qū),成為京師地界廣泛的民間文娛活動,至今流行于王佐鎮(zhèn)怪村的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京西太平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京西王佐鎮(zhèn)一帶,從西北部山區(qū)的羊圈頭村到最東南的王莊、南崗洼,村村都有活動。王佐鄉(xiāng)怪村的太平鼓表演最為出色,家家有鼓,人人能打,在很早以前就應邀到良鄉(xiāng)、通縣、河北等地區(qū)進行表演,深受觀眾喜愛。在八十年代豐臺區(qū)舉辦的大型花會活動中,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怪村太平鼓進行了報道。1984年2月18日(正月初二)怪村太平鼓代表京郊農民應邀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春節(jié)聯歡會,尤其李云香、李云桂二姐妹的精彩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們表演的動作有斗雞、串花琵琶、繞八字、園鼓、兩頭忙、扎花籬笆、臥娃娃等幾十套動作、十分風趣,滑稽幽默,表演散發(fā)著濃愈的生活氣息和歌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太平鼓有著別具一格的伴奏形式,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鼓、鑼、號等樂器,同時還有伴唱的歌詞,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
(來源:豐臺區(qū)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