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共有5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項、市級1項。
2006年,“湖口青陽腔”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湖口草龍”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魚”同時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7年縣政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200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陳列館建成。
湖口青陽腔(俗稱高腔戲)從明、清至民國時期,一直風行在湖口、都昌、鄱陽地域,遍及鄉(xiāng)村。舊時,湖口高腔戲的演唱形式多樣,或高臺演出,或圍鼓坐唱,演員一唱眾和,曲調高亢而悠揚,鑼鼓助節(jié),不入管弦。高腔戲藝一般是以師帶徒、口口傳授。清朝后期,逐漸形成高腔戲班社。較有影響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秀蘭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老秀蘭班”,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中秀蘭班”、“福秀蘭班”,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的“新秀蘭班”。20世紀50年代,隨著吳厚德等多位老藝人相繼調省古典戲曲實驗劇團(江西省贛劇團),湖口高腔戲班漸散,但民間業(yè)余演唱稀疏可聞!0”期間,傳統(tǒng)的高腔戲銷聲匿跡。
1983年3月和9月,湖口縣兩次召開青陽腔老藝人座談會,探討青陽腔的源流、沿革、班社、劇目和音樂,并進行錄音。1984年4月,縣文教局組織舉辦“首屆湖口青陽腔傳統(tǒng)折子戲展覽演出”活動,演出《打獵回書》、《磨房會》、《付榮逼債》、《三戰(zhàn)呂布》、《貴妃醉酒》、《秋江別》等10多個劇目。是年9月,縣委、縣政府批準成立“湖口縣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室”,劉春江主持對湖口青陽腔藝術的專題研究工作。
2004年12月,縣文廣局與九江電視臺、江西七O一電視臺聯(lián)合攝制湖口青陽腔專題片《鄱陽湖絕響》,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二屆電視戲曲“蘭花獎”三等獎,九江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專題廣播稿《鄱陽湖畔青陽腔》,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頻道向全世界介紹青陽腔。2005年9月,湖口創(chuàng)作的青陽腔現(xiàn)代劇目《一籃壽桃》在九江金秋藝術節(jié)小戲小品大賽上,獲創(chuàng)作、導演、表演、組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6項一等獎,后在參加全省戲劇選拔賽中獲第一名。
經(jīng)過搶救性的挖掘和整理,共搜集到青陽腔手抄劇目96個(整本戲36個,折子小戲60個),曲牌448首,唱腔曲譜40本,唱腔曲牌錄音110小時(盒),臉譜40幅,拍攝照片1000余幀,同時還記錄整理青陽腔的淵源、沿革、古譜符號、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班社劇團、戲臺楹聯(lián)、藝人題壁、古戲臺等相關資料。老藝人潘康泉、曹梅卿、曹耀春、吳江龍、吳厚德、黃玉盛、吳敦友、崔龍發(fā)、黎炳振、屈振書、沈文典、崔錦太、殷武煥、鄒喜壽等無私奉獻,促進了湖口青陽腔的發(fā)掘、保護和傳承。2006年6月,湖口青陽腔正式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7年6月,九江學院選擇湖口付垅鄉(xiāng)為協(xié)作點,共同建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青陽腔教學實踐基地”。
2008年2月,湖口青陽腔老藝人殷武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2009年6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湖口青陽腔傳習所在付垅鄉(xiāng)揭牌。
湖口青陽腔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勻陳列、收藏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陳列館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