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縣的民間音樂明末清初即有記載,多以民間小調(diào)為主,寺院音樂為輔,至清中期,地方戲曲傳入蠡縣,音樂形式有了較大改進(jìn)和突破,音樂曲牌與大鼓隊(duì)、歌詠隊(duì)、劇團(tuán)、劇社、文藝宣傳隊(duì)結(jié)合起來,吹歌隊(duì)與打擊樂也融為一體,使民間小調(diào)和寺院音樂古為今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主要器樂。民間器樂種類多,分布廣,演奏組織有音樂會(huì)、吹歌班、同樂會(huì)、大鼓隊(duì)、軍樂隊(duì)等,演奏形式分為吹打樂、吹奏樂和打擊樂。
吹打樂。主要有悟兒頭村的音樂會(huì),玉田村的同樂會(huì)。演奏器具有小鼓、小鈸、梆子、鐃、鈸、手鼓、水镲、板鼓、木魚、云鑼等。
吹奏樂。主要有南蓮子口、悟兒頭、李崗、南許、桑園等村的音樂會(huì)。演奏器具主要有大嗩吶、小嗩吶、笙、大管、海笛、海錐、龍頭胡、牛腳號(hào)、板胡、二胡、笛子等。
打擊樂。主要有玉田村、趙河莊、洪善堡、五坊等村的同樂會(huì),主要演奏器具有大鼓、二鼓、小鼓、大鑼、小鑼、鐃、大镲、彩鑼、小鈸、單腔鼓、鈸等。
演奏樂曲牌有\(zhòng)[抱妝臺(tái)\]、\[海青歌\]、\[單飛調(diào)\]、\[憶相逢\]、\[串針\]、\[茉莉花\]、\[朝天子\]、\[小太平\]、\[金字經(jīng)\]、\[扯不斷\]等。
打擊樂曲牌有\(zhòng)[大六套\]、\[洋套子\]、\[得兒了個(gè)當(dāng)\]、\[打藝\]、\[猴爬竿\]、\[龍擺尾\]、\[獅子滾繡球\]、\[張公趕子\]、\[龍鳳呈祥\]、\[大套子\]、\[逗雞\]、\[搖镲鈸\]、\[珍珠倒卷簾\]、\[十六摔\]、\[大花架\]、\[上天梯\]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