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蹺:地平蹺的前身是寸蹺,因舞者踩四五寸矮蹺而得名。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后經(jīng)藝人改造,放棄寸蹺,雙腳踏地的動作仍如踩蹺,故名地平蹺。表演者多由9~11人組成,手持佛塵或團扇、彩巾等。音樂分器樂演奏和歌唱兩部分。器樂以海笛、笙、曲笛、龍頭胡和云鑼為文場,以鏜鼓、大鑼、手鑼、鐃鈸、小镲為武場。演唱為演員齊唱,另有以數(shù)板加音樂伴奏演唱的《落子頭》,每唱一遍數(shù)念四五句,句中加間奏,最后齊唱重復(fù)末句。表演時,似百花爭艷,象彩蝶紛飛。熱情歡快、潑辣奔放的舞姿,加上顛顛顫顫的步伐,以及上下翻飛的扇子(或彩綢巾),使人感到火爆熱鬧,歡欣激奮。演唱曲調(diào)等。有《斗蟋蟀》、《摘印》、《粉紅蓮》、《撒金翅》。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