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點壩
說的是明永樂年間,汶水季節(jié)性暴漲,東平州被淹甚廣,十年九不收,而此時的京杭大運河則因水源補給不足,時常斷流,漕運受阻。工部尚書宋禮奉命治理,卻束手無策,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便布衣微服到百姓中遍訪良策。一天,宋禮來到彩山之陽,巧遇白英老人,便攀談起來。白英雖出身微賤,但剛直不阿,無視豪門權(quán)貴,不怕官老爺,是一位敢講真話的人。他見宋禮態(tài)度虔誠,畢恭畢敬,內(nèi)心一時被打動,發(fā)起感慨,深切痛斥官宦昏庸無能,對治水之道侃侃而談,他問宋禮道:“你可知‘借水行舟’的道理?”宋禮答曰“曉得”。“那你為何不‘引汶濟運’呢?”聽罷此言,宋禮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雙手抱拳,連連致謝。宋尚書以禮相邀,白英當即答應(yīng)協(xié)助治水。在白英引導(dǎo)下,二人來到東平州城東六十里的戴村附近,白英目測河段,親手指點最佳壩址,一場修建攔河大壩的浩大工程由此拉開序幕。
那個時候,在水流湍急、水面寬闊的河道上修筑一條攔水大壩十分艱難。宋尚書調(diào)用大量民工,征集無數(shù)能工巧匠,在白英的組織指揮下,闖過一道道難關(guān),終于筑起一條長五里一十三步的全樁型土壩,取名“戴村壩”。大壩建成后,既分流汶水,又接濟運河,真可謂一舉兩得。戴村壩截住大汶河來水,沿著新疏浚四十五里小汶河,直接流入會通河的最高點南旺,再分水南北,即所謂:“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睘槿娼鉀Q大運河旱季水勢小的問題白英又創(chuàng)制運河控制閘壩,開辟安山湖、蒯湖水柜,當運河水大時存入水柜,水小時再放入運河。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后,大運河成為全國交通動脈,千帆競發(fā),舟楫如織。東平州境內(nèi)車船四通風(fēng)物繁華,商賈云集,不亞江南。此后,“白英點壩”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