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畫(擴展),連云港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擴展項目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
葫蘆畫工藝又叫“葫藝”。宋代,民間的手工藝人,在葫蘆上刻畫和裝飾的藝術稱為“葫蘆畫”藝術。唐代,民間的葫蘆文化興起,百姓認為葫蘆畫有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祛病消災,保平安等吉祥寓意,葫蘆畫成為許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葫蘆畫工藝成為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民間工藝形式。清朝康熙年間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各地涌現(xiàn)出了不少葫蘆畫名家。其中,在山東濟南有一.名叫王一川的葫蘆畫師,是當時有名的葫蘆手工藝人,后將葫蘆畫工藝師傳于徒弟紀公告,清代中期紀公告落居連云港市海州做小生意,先后在連云港,贛榆、板浦、灌云等地運鹽、做小買賣為生,起初在葫蘆、瓢器上烙“商號”、贛榆沿海多漁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幾乎一-整天都漂泊在海上,用葫蘆裝盛淡水、燒酒是上佳的選擇,但是進港后容易混淆,所以他們就請紀公告在葫蘆上面烙上記號宜于辨認,紀公告出于美觀方面的考慮,就會在上面烙畫一些圖案。后來在葫蘆酒具、藥房藥具上烙花及標識,逐漸創(chuàng)立了紀氏葫蘆畫工藝。紀氏葫蘆畫弟子紀光輝將紀氏葫蘆畫改名為“瀛洲葫藝”。瀛洲葫藝第七代弟子徐進濤師從紀光輝,一直堅持葫蘆畫技藝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不僅繼承了祖輩的葫蘆制作工藝,-改過去葫蘆畫工藝中呆板單一的線條烙痕,創(chuàng)新了仿“國畫”效果的葫蘆畫,以及“葫藝、葫塑、剔花等新工藝”作品多次在全國、全省葫蘆畫藝人交流會上獲得嘉贊,帶動了本市眾多葫蘆畫工藝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