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
草編,是一種采用席草、燈草和藺草等編制各種類型的小動物的手工技藝,主要分布于蘇州相城區(qū)渭塘鎮(zhèn)鳳陽村陸家橋一帶。
蘇州草編歷史可追溯新石器時代。蘇州編織的草席在隋、唐以前即有一定的影響,北宋及明清均列為皇室貢品,聞名全國。清末民初,蘇州渭塘地區(qū)的草編生產十分興旺,幾乎遍及每家每戶,草編生產成為地方特 一。除了日常的草編日用品外,還有草編美術工藝制品。當時著名草編藝人姚陽成在農閑時編織一些精巧的小工藝品走家串巷叫賣,以此貼補家用。后來將這些草制小工藝品拿到虎丘、山塘一帶出售,生意興隆,名聲漸響,要找他拜師學藝的越來越多。但鑒于生計,立下規(guī)矩,姚家草編手藝傳子傳媳不傳外嫁女。此后,又相繼傳至第二代姚根壽、第三代姚阿秀。1985年,姚阿秀將技藝傳授給兒媳吳招妹。吳招妹在繼承傳統(tǒng)草編的基礎上,采用棕櫚葉、筍葉等新材料,編制了各類動物,造型各異、形態(tài)逼真,被稱為“草編工藝品”。又經過上百次的反復試驗,研究編織成功造型各異的席草人物,其中的席草娃娃美麗無比,被譽為“水鄉(xiāng)芭比娃娃”,受到中外旅游者和經銷商的歡迎。吳招妹成為蘇州草編傳統(tǒng)技藝的代表人物。
草編制作技藝流程以手工為主,工藝精細復雜。其工藝流程,一般為:設計、選料、原材料加工、制模、編制、上漆、晾干、和裝飾等。
草編主要產品有四類。一是動物類:青蛙、蝦、蝗蟲、螳螂、鳥類、龍和老鼠等。人物類:各種造型的草編娃娃、情侶等;三是建筑類:“鳥巢”體育館等;四是日用品類:草鞋、草帽和各種涼席等。
渭塘草編制作技藝,無論是小動物,還是復雜精美的人物工藝品,都彰顯了草編藝人的奇思妙想。渭塘草編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制作精良、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和質樸典雅的藝術特點以及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味特色。渭塘草編技藝,已成為吳地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精美的草編工藝品被國內外知名人士或博物館收藏。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