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卷,亦稱宣卷,因以說唱形式來宣唱佛經經卷而得名,是一種綜合文學、音樂、表演于一體的說唱文學。
其源于唐代變文“俗講”與宋代佛教的“說經”,已有10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于江蘇南部吳語地區(qū),以同里宣卷(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河陽寶卷(張家港市鳳凰鎮(zhèn))、錦溪宣卷(昆山市錦溪鎮(zhèn))和勝浦宣卷(工業(yè)園區(qū)勝浦街道)等為代表。
吳地寶卷是唐代變文的嫡系傳承,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講唱形式和宗教儀式,富于宗教色彩。題材多為佛教故事,宣揚因果報應,勸人為善,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韻文為主,間以散文。宣唱者只敲木魚、引磬,講述經卷如《妙英寶卷》《觀音寶卷》《目蓮寶卷》等,應和的人誦唱“南無阿彌陀佛”,故稱“木魚宣卷”。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增加絲竹樂器,同時增加了民間傳統(tǒng)故事和神話等文學性較強的內容,如《洛陽橋》《玉佩記》《白兔記》《黃金印》等,被稱作“絲弦宣卷”。吳地寶卷,地方語言特色鮮明,宣唱時有嚴格的儀式儀規(guī),開場前要舉行“請佛”儀式,結束后要做“送佛”儀式。作為說唱文學,有著固定的基本曲調,如《彌陀調》《韋陀調》《;ㄕ{》等,此外還與當?shù)氐拿窀琛蚯、曲藝等音調融合,增加了《四季調》《銀絞絲調》《蘇州景調》《紫竹調》《絲弦調》《十字調》等。目前,仍活躍在鄉(xiāng)村廟會、農家婚慶、壽誕、遷居、嬰兒剃頭等禮儀上。
以前,在勝浦境內流行的宣卷古腳本多達近千部。現(xiàn)在勝浦境內民間藝人手中仍保存有140余部,這在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文化遺存。蘇州至今流傳著眾多優(yōu)秀的卷本,所唱內容涉及到道德、審美、風俗、經濟等,透過寶卷可以了解吳地社會情狀和世俗精神,是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發(fā)展史的寶貴資料。
2014年11月,江蘇省蘇州市申報的“吳地寶卷”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11月,吳地寶卷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蘇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獲得“吳地寶卷”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