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泥塑一般指河南張泥塑,當(dāng)?shù)胤Q為“娃娃張”,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惠民縣城西南約15里的皂戶李鄉(xiāng)沙河南岸的河南張村及其周邊地區(qū)。
河南張泥塑相傳源于清代初年,當(dāng)時有許多外地移民遷來此地安家落戶,有的農(nóng)戶為謀生計,便利用當(dāng)?shù)氐哪嗤磷銎鹆四嗨。?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河南張泥塑從最初的人、佛、獸等數(shù)個品種衍生為后來的幾百個品種。有的還在泥塑內(nèi)裝上哨子,使之成為音響玩具;或是在泥塑內(nèi)安裝彈簧和引線,使之成為活動玩具。
河南張泥塑的主要材料是黃河淤泥,須經(jīng)搗泥、制坯、晾干、糊紙、涂粉、上色、開眼、涂膠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泥塑的涂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從簡或不涂色。所用顏色以火紅、桃紅、綠、黃、紫等色為多,以墨、金線,用筆流暢,線條簡練,著重美化、渲染熱烈火爆的喜慶氣氛。河南張泥塑具有造型古樸,做工精巧,色彩艷麗,形象突出,富有裝飾性的特點。
河南張泥塑的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有戲曲故事、各種樣式的娃娃和動物等,多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結(jié)合。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shù)品,也是增長兒童智力的玩具,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象征意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