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達川區(qū)安仁板凳龍,產(chǎn)生于達縣安仁鄉(xiāng)、流傳于周邊達川區(qū)麻柳、檀木、花紅、東興、大灘等20余個鄉(xiāng)鎮(zhèn)。它是一種以板凳為道具的民間舞蹈,2007年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安仁板凳龍是“湖廣填四川”時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鄉(xiāng)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很久以前,安仁遭受極為罕見的旱災,為發(fā)泄對龍王爺瀆職的憤怒,人們把稻草用篾條綁在長條板凳上,令一壯漢背負著匍匐爬行,旁邊的人則拿起鋤頭、扁擔等勞動工具進行圍追、堵、打,并用碗、盆、瓢等器皿舀水不斷地向它潑水,雨很快就下下來了。原來,板凳龍就是東海龍王爺丟在凡間的私生子,它心痛兒子挨打,逼迫施雨。按照規(guī)定,下雨是要經(jīng)過玉皇大帝審批、雷公下令,打幾聲雷就下多少雨。然而,東海龍王為了保護自己的私生子,私自下雨,觸犯天條,激怒了玉皇大帝,被判斬成了數(shù)節(jié),叫它永世不得復生。東海龍王不顧一切救子,同時也拯救了天下百姓,老百姓十分感激。為了報答東海龍王惠澤眾生的恩德,人們用小麥、高梁、玉米殼、稻草和苧麻等五種農(nóng)作物在板凳上捆扎成龍的形狀,每當秋收以后,都要自發(fā)地聚集起來,通過表演,表達人們的心聲,數(shù)條板凳龍組合一體,又變成了一條長長的巨龍,還原了東海龍王的驅體。舞板凳龍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通過300多年的演變、創(chuàng)意,板凳龍從田壩、院落、街頭、廣場到舞臺演出,豐富了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安仁板凳龍的形狀與制作與其它龍不同。它是以板凳為基礎,采用農(nóng)村常用的稻草、玉米殼、高粱、小麥秸稈、苧麻五種農(nóng)作物在板凳上綁扎而成的。它通常用竹篾條作龍骨,彎制成龍頭,龍身、龍尾的雛形,再用玉米殼扎成龍須、龍鱗,用稻草捆成龍身,用苧麻絲固定在板凳上,每制作一條板凳龍必須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道工序,七是吃的諧音,告戒人們有吃之余不要忘記救命恩人。板凳龍工藝原始而簡單,形狀古樸而奇特,似龍非龍,如獅非獅,神態(tài)溫順,憨態(tài)可掬。原生態(tài)的板凳龍扎制完成后,是不加任何修飾的。近年來,才開始有彩繪之舉,即在龍的稻草、玉米殼等上面涂上顏色,紅、黃、綠相間,顯得更加鮮麗奪目。
安仁板凳龍的制作很有講究,必須由四條腿的板凳為基礎,以象征四季平安、四季發(fā)財;采用農(nóng)村常用的稻草、玉米殼、高粱、小麥秸稈、苧麻五種農(nóng)作物在板凳上綁扎而成的,寓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安仁板凳龍通常由三個剽悍男子表演,即一條板凳龍三人舞,寓意“三陽開泰”。表演時前面二人各執(zhí)一條板凳腿,后面一人雙手執(zhí)兩條腿,按照規(guī)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舞出各種花樣。安仁板凳龍有追、趕、跑、跳、翻、滾、躥、爬等基本動作。安仁板凳龍表演時不擇場地,可以單條龍舞,也可以多條龍舞,多條龍配合起來。表演者在不停的奔跑中,一邊翻、滾、跳、躍,一邊舞動手中的板凳龍,不斷變換隊形和姿勢,舞出“龍戲水”、“龍竄珠”、“龍搶寶”、“龍配鳳”、“龍翻騰”、“跳龍門”、“鬧龍宮”、“龍出!、“歸龍巢”等十多套姿勢。舞龍沒有伴奏、沒有唱腔,只根據(jù)民間的鼓、鑼、鈸,包鑼、腕鑼、馬鑼演奏出來的曲牌變換各種招式。表演時,舞龍的人- 上身,肌肉虬結,粗獷豪放,舞姿剛勁,動作矯健,身手敏捷,充分顯示出男子漢強悍的陽剛之氣。
安仁板凳龍極具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它不僅對研究民間體育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可以窺見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一斑。它是“湖廣填四川”后產(chǎn)生的移民文化,反映出移民要生存、發(fā)展必須靠自己與自然、社會的不屈抗爭,努力奮斗獲得物質上的豐富和社會上的地位的精神。同時,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是楚、巴歷史文化共同的產(chǎn)物,并傳承幾百年,成為當?shù)孛饕娢幕囊恢孑猓蛔u為“安仁三絕”之一,它的文化內涵決定了它的不可比擬的文化價值。它集舞蹈、體育、打擊樂為一體,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文化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它是集強身健體和愉悅身心為一體的明見體育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