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西和縣一帶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及禮縣的永興、鹽官等地。它出現于漢代,經過唐宋時期的發(fā)展,明清兩代達于興盛,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由于具有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傳不衰。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這一風俗曾因受壓制而出現衰落,改革開放后重新得到恢復。
西和乞巧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農歷六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晚開始,至七月初七日晚結束,前后歷時七天八夜,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huán)節(jié)。
西和七巧節(jié)風俗是集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發(fā)掘、保護西和乞巧民俗,對促進農耕文明時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審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