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海”是廣泛流傳于壽光境內(nèi)的一種較為古老的民間舞蹈,它起源于舊時每年開春出海前在“海神廟”和“龍王廟”前舉行的大型民俗活動,以祈求大海風平浪靜,出海人平安歸來,在傳承中作為文化符號流傳千年而不衰。
“鬧!睂偃何琛V場舞,根據(jù)海水動物中魚、龜、蝦、蟹等形象,扎制成鮮明生動的道具,裝扮在表演者頭部或上身部進行有序的表演。其表演隊形有:辮子花、里梅花、梅花斗、四門八斗等;其中角色分“海仙”、“眾仙”、“舞云者、”“丑婆”,表演人數(shù)不等,男女相間,有“四四式”、“六六式”、“八八式”,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余人。表演形式以跑場為主線。魚仙跑“魚翔步”,蝦仙跑“蝦跳步”,蛙仙跑“蛙蹦步”,眾仙跑“花梆步”、“踏步半蹲”等。舞云者雙手各持云牌,始終保持云牌正面向前;丑婆以半瘋、半憨、半丑、半媚的行色,手持破芭蕉扇,動作隨意,踏著鑼鼓點詼諧風趣地即興表演。整個表演手法夸張、浪漫,既粗獷又細膩,鬧中有序,亂中有規(guī),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表演時伴奏著打擊樂和吹奏樂,樂曲以秧歌調(diào)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