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狄雄薩滾”是苗族東部方言關于酬祖祭祀活動的專門稱呼。這種文化,僅保持苗語的苗族地區(qū)才傳承下來。具體傳承區(qū)域,是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南省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即黔、湘、渝交壤地帶,核心區(qū)域是以臘爾山為中心的一條帶域,長約80、寬40公里,面積大約3000平方公里。
苗族“巴狄雄薩滾”口傳經典,與苗族歷史一樣源遠。苗族歷史直接聯(lián)系到距今4600年以遠的蚩尤時代。從傳承者在祭祀活動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情況可以看出,這種口傳經典創(chuàng)生和廣泛運用的時代,是神權、政權、軍權合一的時代;從- 涉及的大量祖先神靈、物類生命來看,其創(chuàng)生和廣泛運用的時代,是苗族居住這水鄉(xiāng)澤國的古代,那里有兇猛的巨鱷和大魚;從唱誦這種口傳經典的儀式來看,其創(chuàng)生和廣泛運用的時代,是古苗人同敵族斗爭處于勝勢時代。綜合判斷,這種口傳經典的文本范式,創(chuàng)生的年代不下3000年。
苗族“巴狄雄薩滾”口傳經典,是用苗語唱經的祭司、理老在酬祖祭祀活動中,按照儀式規(guī)程演唱的苗語- 。苗族酬祖祭祀的儀式很多。不同功能的儀式,所演唱的- 均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一場祭祀活動的- ,是一部獨立的存在的- 。
“巴狄熊薩滾”口傳經典- 雖是口頭文學文本,但它植根于神圣的儀式,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應是苗族關于古代重大實踐的群體記憶,內容涉及苗族關于世界起源、人類繁衍、民族關系,以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知識,是可信的信息,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021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信息來源: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