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刺繡發(fā)源于臨汾、侯馬、洪洞、聞喜及周邊一帶,早在周代就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之說,《詩經(jīng)?唐風(fēng)》中的“素衣朱(襮)”“素夜朱繡”則真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刺繡藝術(shù),其中唐正則指山西中南部地區(qū)。
受古老文化和地理條件的影響,榆社刺繡繡品顯得情感率真自由,構(gòu)圖簡潔豐滿,色彩絢麗熱烈,圖案精美純樸,造型夸張狂野。榆社刺繡針法多樣,大致有“平針繡”、“辮繡(又稱鎖繡)”、“打籽繡”、“堆繡”、“盤金繡”等。題材上,多以含蓄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不便明說但又不可回避的主題,比如“魚戲蓮”、“鷺鷥鬧蓮”、“石榴生子”、“老鼠偷葡萄”等表達祈子愿望,“獅子”、“虎”、“麒麟”等動物圖樣富有震懾與保護的雙重含義,“鹿”、“白象”、“鶴”等則代表吉祥如意,等等。
榆社刺繡俗稱“硬繡”,屬于晉繡的一支,可以多層次疊壓組合,浮雕感更強,形成了立體繡。繡品主要有民間純手工綉花鞋墊、千層底布鞋、綉花拖鞋、麻草繩編織(男女)涼鞋及各種布藝品等,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相聯(lián)系,又與歲時風(fēng)俗、人生禮儀、文學(xué)、繪畫及宗教等文化現(xiàn)象相融合,具有較高的欣賞及研究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