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書是隰縣民間古老的說唱藝術,主要流傳于隰縣城南鄉(xiāng)一帶。鼓書,過去居民用其敬神、謝土、喜慶還愿,后發(fā)展為冬春農閑時的民間娛樂節(jié)目,經(jīng)過歷代藝人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體系,清末民初正式命名打鼓書,延續(xù)至今。
鼓書內容多來源于《楊家將》、《五女興唐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等話本小說,代表曲目有《金鐲玉環(huán)記》、《珍珠汗衫記》、《五女興唐記》、《包公案》、《劉公案》等。演唱時,說書人懷抱三弦琴(弦子、三股弦),膝頭系小銅鈸,褪下系簡板,開場時先拍醒木,道開場詩后,接唱書帽,最后開正本,如二人演出,樂師拉三弦琴,腳踏簡板,說唱者一手執(zhí)簡尺一手敲板鼓。鼓書曲調頗雜,有河南墜子、河北鼓書和地方小調,藝人們根據(jù)詞意內容來選擇。唱句一般為七言,采用喜調、悲調、器調、罵調等敘事。演出場合不固定,春夏在家庭院落,街頭小巷,冬閑在較寬的窯房;演出時間一般伴隨敬神、過壽、謝土、小孩過生日等民間禮俗活動。
隰縣打鼓書是用詞體語言說唱的方式,配以民間樂器講述故事,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一直受到當?shù)孛袢旱南矏酆驼J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