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秦風剪紙,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紙所不同的濃郁的古文化特色,這種特色也決定了咸陽秦風剪紙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質,其富有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底蘊的藝術風格,為研究我國的民俗學、文化史、藝術史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咸陽秦風剪紙內(nèi)容多以古風民俗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在表現(xiàn)手法上十分注重內(nèi)涵,追求寓意;技巧上體現(xiàn)了秦人特有的粗獷、樸實、率真的特點。傳統(tǒng)的咸陽民間剪紙是中國古文化的藝術再現(xiàn),它同薈萃在這里的古代歷史文物一樣珍貴,是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們世代傳承的明珠瑰寶,其中所承載的許多歷史符號,無疑是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給我們遺留下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許多流傳于全國各地的傳統(tǒng)的圖案紋樣其發(fā)源的鼻祖都能在咸陽秦風剪紙中看到它的發(fā)展脈絡。例如,咸陽秦風剪紙中的許多主題紋樣,均保留著人類早期活動的史影,紀錄了中國歷史進程的足跡,十分可貴!奥国Q同春”、“魚兒鉆蓮”、“女媧補天”、“五毒鬧蛙”等,這些圖案在民間司空見慣,示意吉祥,實際為史前人類與自然斗爭的原始圖騰文化和早期人類生殖崇拜的遺風的體現(xiàn);“老鼠吃葡萄”、“蓮里生子”、“麒麟送子”是人們祈求多子多福的傳統(tǒng)觀念的反映;“龍鳳呈祥”、“鴛鴦戲荷”是對男女愛情的贊美;“八寶獻壽”、“五福捧壽”是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歲寒三友”、“青竹臘梅”是對品德高尚的人的頌揚等等。尤其是秦風剪紙中的掛歷剪紙,利用掛歷的原有色彩巧妙的進行構圖、剪制,使剪紙圖案更具感染力,掛歷剪紙是剪紙中獨具風格的品類,可謂剪紙中的極品。秦風剪紙圖案均以具體的形象表現(xiàn)抽象的思維,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特色,不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形式上的優(yōu)美,而且是通過剪紙藝術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道德及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對民間藝術的滲透和影響。
然而,十年- 中,咸陽秦風剪紙和其他很多兄弟藝術一樣,被視為“毒草”予以鏟除,從此,咸陽秦風剪紙受到很大沖擊,特別是在傳承方面出現(xiàn)了后繼無人的嚴峻形勢。1979年,撥亂反正,中央提出了挖掘和搶救即將滅絕的民間藝術的通知,當時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朱公明同志,響應這一號召,開始了收集整理咸陽民間剪紙的艱苦工作。隨后的數(shù)十年里,他深入到咸陽(包括如今的秦都區(qū)、渭城區(qū))幾十個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無論是寒冬酷暑,還是頂風冒雪,都不能阻止他對民間剪紙的搶救挖掘工作的一顆熱誠之心,他遍訪當時尚健在的民間老藝人,給他們帶去紙和剪刀,鼓勵老人大膽的剪,當老人們從他那里知道自己所鐘愛一生的剪紙竟然被稱為藝術時,老人們都激動不已。在他的努力下,許多老人又拿起了多年不拿的剪刀,更可喜的是,還有很多年輕人也參加進來,使得這一咸陽民間剪紙藝術奇葩又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咸陽的民間剪紙挖掘整理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和著名學者的鼎力支持和肯定,1983年春節(jié),陜西省藝術館印制的《咸陽民間剪紙》向省內(nèi)外推廣介紹,這在當時的陜西省尚屬首次,引起了很大反響。1984年,建國35周年國慶節(jié)時,舉辦大型《咸陽民間剪紙藝術展覽》,在社會上和藝術屆轟動一時,具有濃厚的古文化特色的咸陽民間剪紙受到了許多專家和學者高度評價和認可。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咸陽的剪紙也得到國際友人的贊譽,曾經(jīng)被日本等國的博物館作為珍品收藏。
在長期從事剪紙藝術的整理挖掘工作中,朱公明同志發(fā)現(xiàn),在很多的傳統(tǒng)圖樣中,隱含的很多具有濃郁古文化特色的圖案內(nèi)涵還不為人們所了解,特別是它的原始涵義與現(xiàn)實意義已相去甚遠,揭開每一個圖樣后面所寓意的歷史之謎,便成為整個挖掘整理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于是,他拜所有的老藝人為師,不恥下問,遍查文獻典籍,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尋找線索,功夫終于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了近20年的辛勤努力,朱公明同志收集到了傳統(tǒng)紋樣10000多幅,完成了近10萬字的有關咸陽秦風剪紙紋樣主題注釋書稿,依據(jù)傳統(tǒng)的紋樣和內(nèi)容,結合現(xiàn)代剪紙表現(xiàn)形式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從理論和表現(xiàn)形式上對咸陽秦風剪紙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使咸陽傳統(tǒng)剪紙這一珍貴的藝術瑰寶得以繼承和弘揚。
總之,咸陽秦風剪紙作為我國眾多地方風格剪紙藝術中的一支,它以自己獨有的藝術魅力和風格在我國剪紙藝苑中獨樹一幟,千百年來,歷經(jīng)滄桑巨變卻歷劫不衰,雖然,長期以來,剪紙不為達官貴人或所謂的上層藝術所不恥,但我們的老百姓卻十分的珍愛它,視它為掌中寶,作為美化自身的主要手段,用它裝飾著千家萬戶,點綴著神州大地,成為廣大勞動人民追求理想和幸福的標志,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象征。然而,面對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如今從事民間剪紙的人越來越少,加之老一代的藝人相繼離世,咸陽民間剪紙又一次面臨后繼傳承無人的嚴峻形勢,拯救咸陽民間剪紙,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們呼吁社會各屆有識之士,關心和保護咸陽秦風剪紙這一珍貴藝術的生存和發(fā)展,讓這一藝術瑰寶代代相傳,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