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位于山西省西南端,運城市西北角,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此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間藝術種類繁多,特別是民俗剪紙在古耿大地多有留存,它豐富了我國的民間剪紙藝術,在區(qū)域民俗文化活動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它的創(chuàng)作題材都以民俗為基礎,民俗文化的觀點決定了剪紙內容的取向,形成了民間剪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河津民俗剪紙在制作工藝上有以下特點:一、制作材料簡單易得,一般以大紅紙、蠟光紙、絲綢、色宣紙等作為主要材料,民間主要以普通紅紙為原材料;二、制作工具都是找村里的鐵匠師父加工制作的,大小不同的剪刀一般需要3至4把;三、每幅作品的每道工序都必須是手工和剪刀完成,且作品的構成都是由剪紙的特有符號和文化內涵組合而成;四、制作工序復雜。河津剪紙延續(xù)了古老的制作方式,首先從訂紙開始,經(jīng)過鋪紙、噴水、壓紙、設計花樣、打紙捻、剪制、等多道工序,大幅作品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極具文化特色。代表作品有《關帝百龍圖》、《河東戲曲百圖》、《河東孝學文化》、《河東婚俗圖》、《河東年俗圖》、《河東古信俗圖》《西廂記愛情故事剪紙》、《龍門文化剪紙》、《稷王文化剪紙》等。
河津民俗剪紙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傳承了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脈搏,對研究古代文明和傳統(tǒng)民俗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