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大鼓是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的一種新興鼓書樣式,它是匯集當?shù)氐纳礁琛⑿⒏璧让耖g音樂演變而成的一門新的演唱藝術。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它逐漸占據(jù)了當時的新城地區(qū)的說唱藝術中心地位,成為此后一百多年間最重要的演唱藝術形式。
益陽大鼓從起源到正式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20世紀30年代,這種遺留下來的“益陽大鼓”開始在萬和、天河口、新城、殷店等地迅速崛起。到1977年,被當?shù)匚幕块T重新進行搜集整理,對演唱曲調(diào)以曲譜形式固定下來,被《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收編,為我國說唱藝術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之花,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曲種完整保存下來。
根據(jù)現(xiàn)在所能了解到的資料證實,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的益陽縣,這種鼓書就開始盛行。起初演唱“益陽大鼓”時,藝人左手執(zhí)簡板,右手擊鼓,書鼓扁平,直徑為25——30厘米,厚7厘米左右。說書時將鼓置于山竹制成的三角架上;在當時除鼓書外,還有醒木椅塊,紙扇一把,手帕一條,以備演習者根據(jù)書情表演各色人物之用。
“益陽大鼓”說書的程式:開堂說書前,先拍醒木靜場,再接詩白,詩白之后以“咿呀咿呀喲”襯詞潤腔,再接唱兩句進入故事。
“益陽大鼓”的唱腔有:“起板、平板、嘹子、悲腔、垛子”之分,當時益陽大鼓的演唱者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zhì)和社會地位,演唱時講究穿著氣度,身著長衫,頭戴禮帽,腳穿“千層底”白底布鞋。演唱者的曲目多為勸善、攀道之類的內(nèi)容,因此藝人被稱為先生。
在發(fā)展過程中,益陽大鼓逐步吸收了明末清初以來多種成熟的傳統(tǒng)說唱形式,日漸走向豐富和細致。
就這樣,明末清初以后的經(jīng)典說唱藝術——“益陽大鼓”繼續(xù)活躍在舞臺上,在與各種地方民間藝術的競爭中重新激發(fā)出藝術的生機。
另一方面,在舞臺演出的競爭中,“益陽大鼓”的藝術元素為各種地方民間藝術所吸收,促成了地方民間藝術的繁榮和的誕生。新興的“益陽大鼓”,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藝術表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以往“益陽大鼓”的行當和表演體制,同時克服了語言晦澀的弊端,從而贏得觀眾的擁戴,成為湖北的重要鼓書樣式,更是成為當?shù)啬信仙俚南埠盟囆g之一。
益陽大鼓這一傳統(tǒng)曲藝表演藝術,在經(jīng)過了幾代人的傳承過程中,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