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休門吹歌主要流行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市區(qū)休門及鹿泉、正定、無極、藁城、欒城、井陘等縣(市)。石家莊休門吹歌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石家莊休門等地就有著吹歌形式的存在,當時的吹歌被稱為吹鼓樂、吹響班、同樂會、坐棚等。
石家莊休門吹歌以民間的吹打樂為主,常在婚喪嫁娶和逢年過節(jié)時演奏,或為民間歌舞跑驢、舞蹈拉花等作伴奏,或在農(nóng)閑時演奏自娛。它以管子、嗩吶為領奏,配以笙、笛、龍頭翁子、大弦、鑼鼓镲、面鑼、鏜子、木梆等樂器。一般演奏多用A、D、G三種調(diào)式,嗩吶、管子桿多用柏木、紫檀、紅木或金屬制作而成,嗩吶碗由銅皮制作,中間有一圓箍。主要演奏地方民歌、民間樂曲,代表曲目有《鋦缸》、《青天歌》、《豆葉黃》、《金字經(jīng)》、《小放驢》、《小二番》、《大家樂》、《小放!、《海情歌》等總計約四百六十三首。吹咔戲在吹歌中極具特色,它主要模仿京劇、河北梆子、山西梆子、評劇、哈哈腔等戲曲劇種,把各種戲曲小調(diào)的行腔和人物性格模擬的惟妙惟肖。吹歌代表性傳承人是出身祖?zhèn)魉拇蹈枋兰业母跺a芬。
石家莊休門吹歌旋律優(yōu)美,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樂曲大都粗獷樸實,古樸純真,節(jié)奏歡快跳躍,情緒熱烈潑辣。吹歌中的樂器(如管子、嗩吶、咔腔、口琴子等)能模擬人聲,甚至能輕易地吹奏出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令觀眾拍手叫絕。
石家莊休門吹歌的領奏樂器管子約在東晉太元年間傳入中原,至今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現(xiàn)已面臨失傳。石家莊休門吹歌流傳至今三百多年,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苑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與發(fā)展和當?shù)厝嗣裆、精神氣質、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