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街目連戲發(fā)軔于20世紀20年代初,由目連戲藝人潘雙貴老師傅傳授而來,主要流布于梅街鎮(zhèn)長垅村周邊。目連戲以勸世還愿、超度亡魂為目的,因此在貴池也被稱為“愿戲”。
目連大會分目連清醮和唱目連戲兩項。經(jīng)濟富裕的家族打清醮與唱目連同時舉行,搭兩座臺,一臺供做法事,一臺供唱目連大戲。有的家族為顯隆重,甚至搭臺三層,分天上、人間、地下三界,稱“花臺”。目連戲一般需演三天,每天都要從傍晚太陽落山唱到第二天太陽升起,稱“三日紅”。
按當?shù)仫L俗,目連戲演唱完之后或演出期間的白天,要唱“平臺”,即皮黃戲。這種目連大會耗資巨大,如遇天災-往往不能如期舉行。產(chǎn)業(yè)微薄的家族無力舉辦目連大會,但又需要演出目連戲來超度亡魂、消災辟邪,因此出現(xiàn)“穿會”(亦寫作“串會”)的形式。穿會是一種相對簡化的演出,只演唱一夜。一般目連戲劇本為上、中、下三本,108出,而穿會只演一本。穿會目連戲有兩種演出形式:一為人扮演;二為“托頭目連”,是用木雕頭像,由人托木頭雕像按目連戲劇目、唱腔演出,所以叫“托菩頭戲”。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