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鬼兒為灤平縣五道營鄉(xiāng)民間花會中的其中一檔,已有二百多年。棉花鬼因其裝扮特殊,表演時動作詼諧、幽默,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花會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五道營花會獨樹一幟。
表演時多在晚上,由所有觀眾圍成一個大圈,共分五場。一是轉(zhuǎn)場,二人蹦跳著入場,邊沿場轉(zhuǎn)圈邊做各種嬉戲的動作;二是二人開始相互嬉斗、翻滾,有空翻的動作;三是作尋找對方狀,動作夸張,其中藝人拿出一段繩子套在脖子上玩耍,做各種詼諧的動作;四是把繩子套在兩人的脖子上,互相往后抻,使繩子拉直,兩人面對面站立,身體向后仰,在場中打轉(zhuǎn);五是隨著鑼鼓點越來越緊密,氣氛進入0,二人扭打的動作也越來越激烈,這時,鑼鼓突停,二人向后摔倒,像兩個白球在地上翻滾,鼓點隨其動作快慢繼續(xù)演奏,然后二人起來邊嬉戲打鬧邊散場。
棉花鬼是雙人舞的形式,其動作特征為“順拐”即舞蹈起來如邁左腳即出左手,同時頭向左看,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舞蹈的動與靜、展與收明顯突出,既有難度較高的動作技巧,又有簡單明了的啞劇手勢。二人對舞時,既有風趣幽默的互相尋找場面,又有詼諧活潑的相互嬉逗場面,時而動作粗獷,時而動作細膩,別有趣味。棉花鬼的伴奏樂隊由小鑼、鼓、镲、鐃、鈸等組成,伴奏速度決定于表演者的情緒和動作,從整個打擊樂曲看,鼓點簡單、節(jié)奏單一,但與舞蹈配合起來則十分融洽、和諧。
棉花鬼的化裝也與其他的民間舞蹈截然不同,其他民間舞蹈是用油彩和胭脂來完成化裝造型,而棉花鬼則是用蜂蜜將棉花粘在表演者的眉毛、眼圈、兩腮、胡須處,反穿羊皮棉襖,進行表演。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