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灘小曲是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俗稱“漢灘絲弦”又稱“外江小曲!卑l(fā)祥于荊州地域。是流傳在宜昌至九江等長江沿岸城鄉(xiāng)的古老曲種,在清末,民國初年和建國初期曾盛極一時。
漢灘小曲由明、清時期流傳的民間小曲發(fā)展而來。解放前,這一曲種是流浪江湖的民間藝人,特別是盲藝人的謀生手段。
它用以四胡為主的絲弦樂器伴奏。以坐唱為主。演唱時男女搭配,女演員擊云板、男演員操琴,可單唱、對唱、多人圍唱,曲牌眾多,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表現(xiàn)力強,曲目多為故事情節(jié)較復雜的單折子戲。
與漢灘小曲同時的,還有流行在漢水流域的天門、沔陽、鐘祥、潛江等地的“天沔小曲”又稱“內(nèi)河小曲”用敲碟子為伴奏樂器,以站唱和走唱為主,曲目多為情節(jié)單一的抒情小段。
這兩種小曲流行地域,歷史上均屬荊州地區(qū),長期的演唱活動中,互相交流、借鑒、形成了一些都能演唱的曲牌、曲目,同一個藝人,可能會漢灘小曲,也可能會天沔小曲。在伴奏樂器和演唱形式上,既保持了自身特點,又形成了一些共性。一九五八年,湖北省曲藝家協(xié)會成立后,把這兩種小曲和另外一些小曲種統(tǒng)稱為“湖北小曲”。
漢灘小曲是“湖北小曲”中最為重要的曲種,具有獨立的研究價值。它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擁有豐富的曲牌,曲目和眾多地,傳承有序的著名藝人。在它流傳的百余年間,荊州一帶的茶樓酒舍、廳堂會館,街頭地邊,紅白喜事等場所,絲弦響扳之聲隨處可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1958年漢灘小曲藝人傅鳳蘭曾進京為國家領導人演出。是荊楚民間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傅鳳蘭。
信息來源:荊州市群藝館